麥積區融媒體中心訊 今年以來,麥積區民政局堅持“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抓手,聚焦困難群眾急難愁盼,著力打好“政策落實、精準認定、方便快捷、溫情服務”四張牌,不斷提升精準救助能力,切實讓困難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一是打好“政策落實牌”,織密織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網。一是完善社會救助政策措施。制定了《麥積區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麥積區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定期核查實施細則》、《麥積區推行農村一類低保家庭政府購買照料服務實施方案》、《麥積區城鄉低保審核確認權限下放鎮(街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善,政策措施更加細化。二是提高困難群眾保障標準。將城鄉低保標準、特困供養基本生活標準提高了8%,目前,全區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年人均7632元和4478元,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達到月人均827元和519元,惠及3.9萬城鄉低保對象和1200多名特困人員。三是鞏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保持民政領域兜底保障總體穩定,將3065名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納入低保范圍。每季度組織對全區未納入兜底保障范圍的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和其他特殊困難群體進行全面排摸,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截止目前,全區納入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脫貧不穩定家庭644戶2169人、邊緣易致貧家庭1420戶4427人、突發嚴重困難家庭3戶3人;臨時救助513戶2032人,發放臨時救助金395余萬元。
二是打好“精準認定牌”,瞄準最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一是精準認定。建立了困難家庭經濟狀況評估認定體系,統籌考慮家庭收入、家庭財產、勞動能力、剛性支出等因素,綜合評估申請救助困難群眾需求,精準確定社會救助項目和類別,進一步提高救助對象認定的精準度。二是精準核對。加快推進部門之間信息共享,每兩個月與市場監管、稅務、自然資源、車管、人社、財政等部門開展數據比對,及時掌握保障對象家庭財產、家庭收入及家庭人口發生變化情況。三是精準發放。社會救助資金全部通過財政惠民系統直接支付到保障對象提供的個人賬戶,減少了中間環節,確保了資金安全規范運行。對城市差額低保對象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單獨生活的老人、高中及大中專學生,根據困難情型和類別等,在差額補助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提高補助金。
三是打好“方便快捷牌”,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加高效優質的服務。一是下放審核權限。深入推進社會救助領域“放管服”改革,將城鄉低保審核確認權限下放至鎮(街道),城鄉低保辦理時限由原來的35個工作日縮短至20個工作日,切實提高了低保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管理水平。建立了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對800元以內的急難型“小金額救助”和困難持續時間為1個月的支出型臨時救助,由鎮(街道)直接審批。二是優化確認程序。對沒有爭議的救助申請,不再進行民主評議;可以通過國家或地方政務服務平臺查詢獲取的相關材料,不再重復提交,切實提高審核確認效率。三是增強救助時效。充分發揮臨時救助保民生、托底線、救急難的作用,對因病因學因殘或突發意外事故造成剛性支出大基本生活暫時困難的家庭,及時給予臨時救助,做到凡困必幫、有難必救。對急難型對象,積極開展“先行救助”;對因疫情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外來人員,給予臨時救助;今年以來,累計臨時救助困難群眾25781人次。
四是打好“溫情服務牌”,讓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一是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通過共享鄉村振興、醫保、殘聯、教育等部門數據,將5.2萬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等易返貧致貧人口、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低收入人口納入監測范圍。二是完善主動發現機制。開通了“有困難、掃一掃”網上社會救助服務中心,群眾可通過掃二維碼登錄微信小程序反映困難狀況,進一步拓寬了救助渠道;充分發揮困難群眾動態監測預警系統作用,積極組織鎮、街道對預警對象入戶核查,對符合條件的積極主動落實相應救助政策,對暫不符合救助條件的建立臺賬,持續跟蹤關注,實現社會救助從“被動申請”向“主動發現”轉變。三是大力發展服務類救助。在發放救助金和物質救助的基礎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經濟困難老年人、農村一類低保等救助對象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目前已有5000多名困難群眾受益。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