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積區融媒體中心訊(記者褚艷玉董怡凡)“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7月23日,麥積區博物館內絲帛輕展、彩線紛飛,25名青少年齊聚一堂,在“霓裳雅韻”漢服制作活動中開啟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這場融合文物解讀與手工實踐的社會教育活動,讓典籍中的衣冠禮樂化作了指尖流轉的生動傳承。
活動中,博物館工作人員以“漢服的形制演變與禮儀內涵”為切入點,結合詩詞典故與文物圖片,深入解析“交領右衽、寬袍大袖”的形制特征,以及不同朝代服飾紋樣中蘊含的等級禮制與生活美學。隨后,通過實物展示與分步演示,詳細講解了裁剪布料、刺繡紋樣、縫制成型的完整流程。

活動現場熱鬧而有序,青少年們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小心翼翼地裁剪布料,專注地把握針腳走向。初次拿針線的吳奕帆雖略顯生澀,卻難掩興奮,“這是我第一次做漢服,剛開始總扎到手,現在已經能完成小作品了,還學到了很多傳統知識,特別有成就感!币慌缘膮窃娧排e著和媽媽共同完成的作品,滿臉自豪地說:“今天親手做了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漢服,還知道了它的演變過程,收獲滿滿,特別開心!

看著孩子們專注的神情,家長夏會平深有感觸地說:“帶孩子來參加活動很值,不僅能夠了解傳統文化,還能說出紋樣寓意,體驗特別好。希望博物館多辦這類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悟!

此次活動創新性地將典籍中厚重的漢服文化,轉化為可觸摸、可參與、可帶走的沉浸式手工體驗。通過“理論講解+實踐操作”的教學模式,不僅培養了青少年的動手能力和審美素養,更以生活化的方式搭建起了公眾與傳統文化對話的橋梁!按舜位顒又荚谪S富青少年暑期生活,讓他們了解傳統漢服知識,在制作過程中感受漢服魅力,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通過穿針引線、裁剪縫合,孩子們能直觀理解‘交領右衽’的禮儀規范、‘寬袍大袖’的生活智慧、紋樣圖騰的文化寓意,讓抽象的‘傳統文化’變成可感知的‘生活體驗’,加深對歷史的共情!丙湻e區博物館講解員王海灃說。
(來源:麥積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