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積區融媒體中心訊(記者褚艷玉董怡凡)眼下正值暑期,麥積區2025年暑假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正如火如荼進行。本次活動由共青團麥積區委精心組織,吸引了32名麥積籍在校大學生參與。活動為返鄉大學生搭建起了貼近基層、服務家鄉的實踐平臺,讓青春力量在家鄉的沃土上綻放光彩,更讓學子們在實踐中收獲了成長與感動。
本次活動充分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和育人功能,借助“生源地”的獨特紐帶,為大學生搭建了深入了解家鄉發展、服務基層建設的平臺。活動實踐崗位覆蓋全區部分區直單位,涵蓋文化宣傳、政務實踐、紅色宣講、志愿服務等多個領域,引導青年學子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增強服務家鄉、服務人民的責任感。

“我們舉辦此次活動,充分發揮了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和育人功能,為麥積區大學生搭建返鄉實踐平臺,助力他們在實踐中了解基層、熟悉家鄉,增強青年學子服務家鄉、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這既能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引導他們感受家鄉變化、厚植家國情懷,為家鄉建設儲備青年力量。”共青團麥積區委干部陳嘉怡說。
據了解,參與本次社會實踐的32名大學生均為麥積籍在校專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活動為無薪酬志愿服務性質,要求志愿者能吃苦耐勞、服從安排,且實踐在崗時長需滿一個月方可獲得相關實踐證明,實踐的具體時間段由學生與實踐接收單位協商確定。

在實踐崗位上,大學生們用實際行動展現著青春擔當,展現出了良好的專業素養和奉獻精神。西安交通大學學生郭彤在團委實習期間,對基層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她說:“作為一名參與‘返家鄉’社會實踐的大學生,我既想用所學知識為家鄉做點實事,又想跳出書本的局限,感受基層最真實的一面。在團委實習的日子里,我對‘青年工作’的認知從模糊變得清晰,從返家鄉實踐崗位的精準對接,到‘鄉村振興’活動的統籌策劃,每一項工作都緊密圍繞青年需求,其中所需的耐心溝通和細致執行,是課本無法給予的實戰經驗。”
在天水大革命歷史紀念館,來自邵陽學院的志愿講解員楊可欣沉浸在家鄉的紅色歷史中:“我不僅學習了天水大革命時期的諸多歷史,還了解了許多天水籍的英烈事跡。他們的崇高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和激勵。我決定要更多地了解他們,同時把他們的故事傳播給更多的人。”

學子們的熱情投入和專業素養得到了實踐單位的高度認可。“這些大學生充滿熱情,給紀念館帶來了新的活力。他們工作認真負責,從學習背誦講解詞到現場引導,一點都不馬虎。”紀念館講解員胡卓靜感慨地說,“他們給觀眾講解時特別生動,耐心細致地引導參觀者,甚至主動幫參觀者解決各種小問題,非常貼心。他們身上那股認真勁兒,讓人十分欽佩!”
從團委對“青年工作”的探索,到紀念館對“紅色故事”的傳遞……在麥積區“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們用行動詮釋著擔當,在服務家鄉中實現成長。這場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正不斷匯聚力量,為麥積區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來源:麥積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