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積區融媒體中心訊(記者董怡凡褚艷玉)盛夏七月,麥積區元龍鎮的山野間椒香四溢,漫山遍野的“大紅袍”花椒映紅了山野,也迎來了采摘的黃金期。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傳統的花椒產業正經歷著一場科技變革,傳統與現代交織,繪就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絢麗畫卷。
在花石崖村,椒農們指尖翻飛,熟練地搶收這片“紅火”的財富。椒農郭福生一家穿梭在掛滿紅果的椒樹間,靈巧的手指快速剪下飽滿的花椒串。“我種了五畝花椒樹,今年由于干旱,花椒成熟得晚些。現在下點雨,進入頭伏,正是采摘的好時候。我叫了采摘的工人,采摘下來晾干,拿到街上去賣個好價錢。”郭福生抹了把額頭的汗珠,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他身旁的竹籃里,剛剛采摘下來的鮮花椒油亮紅艷,散發出濃郁獨特的辛香。

花椒采摘季的到來,不僅讓椒農們忙碌起來,也為周邊村的留守婦女提供了大量季節性就業機會。“我早上六點過來采摘花椒,一天能采摘70多斤,掙點錢補貼家用,挺好的。”來自鄰村的采摘工黃大姐說。
“我們花石崖村種植花椒800多畝,受干旱以及前半年的霜凍影響,部分花椒有點減產,但整體還算不錯,畝產150斤左右干花椒。”花石崖村黨支部書記郭建榮介紹,“今年花椒的單價在38到48元之間,一畝能達到6000到8000塊錢,收成相當可以。”

而在鄰近的馮川村,一場科技變革正在上演。操作員一聲“起飛”指令,無人機轟鳴著平穩升空,沿著規劃好的航線,輕盈地越過陡峭的山坡和茂密的林木。僅用時3分鐘,就將裝滿鮮花椒的吊筐精準地投送至山腳下的集散點。而過去,這段路程需要壯勞力肩扛背馱,在崎嶇的山路上跋涉半小時。
記者在現場看到,椒農將帶枝鮮花椒整齊放入特制吊框后,無人機便穩穩吊起貨物飛越山丘,直達山下的運輸車。整個過程無需人工背運,花椒全程不落地,最大程度保持了鮮椒品質。當載重無人機從花椒林中升起時,圍觀的椒農們發出了陣陣驚嘆。操作員精準控制著無人機將花椒筐吊運至運輸車,保證了花椒顆粒的完整度。科技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更提升了花椒品質。傳統運輸中因顛簸、擠壓造成的顆粒破損率高達15%,而無人機運輸能將損耗控制在5%以內。

“我們無人機吊運花椒非常快捷、簡便。我們村的地理位置特殊,山上的路比較險,今天用無人機吊運,非常實用,速度又快又省力,既為群眾提供了方便,也為我們增加村集體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馮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馮小剛望著剛運抵的花椒感慨地說。

元龍鎮花椒種植歷史悠久,品質上乘,產業規模大且經濟效益顯著。近年來,該鎮依托花椒優勢產業,把花椒種植作為產業興旺的重點,在花椒種植、產業加工、創立知名品牌等方面下足功夫,通過建基地、改良種、搞加工、創品牌等一系列措施,已初步形成“產、加、銷、服務、推介”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道路,花椒產業效益得到不斷提升。目前,全鎮花椒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98萬畝。“元龍鎮渭河兩邊1200米海拔以上的區域是花椒的主要種植區,主要品種是大紅袍和油椒。每年花椒產量大約兩百余萬斤,花椒銷售額約1億元。同時,元龍鎮也是天水東南部最大的一個花椒集散地,目前單日花椒收購量基本上在10萬斤以上。”元龍鎮副鎮長馬富崗說。
夕陽下,花石崖村的晾曬場上紅浪翻滾,馮川村的無人機仍在忙碌作業。科技賦能讓這個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元龍鎮正以“小紅果”撬動大產業,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書寫著新的篇章。
(來源:麥積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