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果業帶來新希望

種一片果園 富一方農民
促進農民增收,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是關鍵,而秦安林果業的發展,也印證了林果業在增加農民收入中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秦安縣蓮花鄉馮溝村的馮敏科,今年種植的蘋果又賣了個好價錢,收入達13萬元。他告訴記者,林果業的發展帶給農民的實惠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去年他種的蘋果賣了11萬元,今年賣了13萬元。依靠發展林果業,已成為他們村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把發展林果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是秦安縣委、縣政府的共識。近年來,秦安縣立足地域、氣候特點和果樹栽培歷史悠久的優勢,大力發展以花牛蘋果、富士蘋果、秦安蜜桃、花椒等為主的林果業,劉坪、蓮花等10個鄉鎮先后建成了優質無公害果椒基地25.46萬畝,年產優質無公害果椒18.08萬噸,產值達3.02億元。引進推廣果椒新品種100多個,更新老果園面積37.7萬畝。2007年推廣水果套袋達到3.61億個,生產套袋果7.23萬噸,實現產值1.6億元,凈增產值5400萬元。截至目前,秦安縣果椒園的面積已達62.3萬畝,其中水果面積39.9萬畝,人均0.7畝;以花椒為主的干果面積22.4萬畝,人均0.4畝。同時,為延長果品市場供應期,拉長產業鏈條,該縣還建成日光溫室桃棚260座,其中掛果150座,年可產桃15萬公斤,產值達350多萬元;累計建成氣調庫14座,各類簡易果窖7492個,年可貯藏鮮果9.17萬噸,每公斤增值0.4元,實現增值3668萬元。在此基礎上,秦安縣還組建了一批市級果品龍頭企業和營銷企業,引進了秦安縣長城果汁飲料有限公司4.5萬噸濃縮果汁生產項目、天水盛源花椒中藥材加工項目、1億個優質包裝箱生產線項目,并相繼建成投產運行,初步形成了產、貯、供、銷、加工為一體的林果業發展新格局。
2007年,秦安縣全縣的果椒總產量達25.91萬噸,果椒總收入為3.5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為618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4%。
在秦安縣王窯鄉王窯村,村民王金平正在自家的花椒地里忙活著。當記者問他今年花椒的收成時,他說:“比種糧食好多了”。王金平告訴記者,他家共有60多棵花椒樹,今年是第二年掛果,屬于小樹娃,就這也賣了近7000元,更讓人高興的是,花椒的銷售一點也不用愁,不僅有客商上門,村里也有公司專門收購,價錢很公道!
隨后,記者又來到天水盛源花椒中藥材加工工貿公司設在王窯鄉的花椒收購點,只見火紅的花椒堆滿庫房,工作人員正在裝袋。該公司的負責人薛菊香告訴記者,這些花椒品質很好,他們公司一年要收購近300噸花椒,均價在20元以上,而且全部給農民付現金,目的是在幫助農民增收的基礎上,把花椒做成產業、做成品牌,實現公司和農戶的雙贏。
王窯鄉黨委書記逯銀霞告訴記者,近兩年來,王窯鄉大力發展經濟林建設,對鄉上土地連片規劃,進一步加大了對花椒產業的扶持,目前,花椒收入已占他們鄉人均收入的60%,花椒種植基本成為大伙增收的主要渠道。
養幾頭奶!《嘣鍪章纷
秦安縣王新莊地處城郊,該村村民李真這幾年嘗到了養殖奶牛的甜頭。他在自家院子里養奶牛,從1頭發展到現在的40頭,雖然苦點、累點,但他覺得特別值。李真告訴記者,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喝鮮奶的人越來越多,他家奶牛產的奶,早早地就被訂購一空。通過養殖奶牛,他家的生活現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奔小康對他們來說再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了。
據了解,秦安縣近年來堅持把養殖業作為農民持續增收的又一主要措施,按照小群體、大規模的原則,以增量、增值、增收為目標,在全力抓好規模養殖的同時,積極發展規模養殖,擴大畜禽飼養總量。今年又提出了3年內新增養雞300萬只的目標,并對存欄產蛋雞5萬只以上的標準化養雞小區補助20萬元;2008年新增籠養蛋雞3000只以上的場(戶),每只雞補助1元;出欄5000只以上的散養山雞、蟲草雞每只補助3元,肉雜雞每只補助1.5元。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截至目前,秦安縣的規模養殖戶達14687戶,養殖專業村達109個,家庭養殖場達149個,養殖小區達10個,初步建成了以隴城、五營等8鄉鎮為主的瘦肉型豬生產基地;以興國、西川2鄉鎮為主的奶牛生產基地;以王窯、葉堡等6鄉鎮為主的籠養蛋雞生產基地;以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秦安縣興源食品有限公司為依托的蓮花、安伏2鄉鎮獺兔養殖基地;以興豐、云山等5鄉鎮為主的紫花苜蓿生產基地等五大畜牧養殖基地。2007年,秦安縣的畜禽飼養量達到了273.15萬頭(只),實現產值2.5億元,農民人均從中獲得的牧業純收入436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2.1%,特別是安伏鄉陳河村、蓮花鎮曾梁村共出欄肉兔2.2萬只,養兔收入達100萬元,畜牧業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
赴外地打工 厚自家底子
作為一個人口大縣,著力發展勞務經濟是秦安縣近年來幫助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家住西川鄉王峽村的王忠義是秦安開展勞務輸轉的受益者。他告訴記者,去年他在政府的組織下去南方打工,在建筑工地干了有半年時間,但收入比呆在家里干一年的農活掙得要多很多。王忠義自豪地說:“現在咱們秦安的大地灣建筑工在外地很有名,出去后不愁找不到活干!
據介紹,秦安縣現有勞動力34萬人,其中剩余勞動力15.3萬人,年輸轉富余勞動力14萬人左右。近年來,秦安縣提出了“走出去、立住腳、返回來”的發展勞務經濟“三步走”的戰略,推行了“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打造出了大地灣建筑工、媧鄉家政妹、秦安名廚師、成紀服務員4個勞務品牌。2008年共向天津、北京、新疆、東南沿海等地市、哈薩克斯坦等國家輸轉城鄉剩余勞動力88.6萬人(次),涉及餐飲、家政、建筑等10多個行業30多個工種,創勞務收入13.4億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04%。秦安縣也因此被國家三部委評為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先進縣和全國勞務輸出示范縣,勞務輸轉已成為該縣增加農民收入最現實、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下一步,秦安縣將繼續加強技能培訓,不斷加大勞務品牌創建力度,在鞏固擴大老基地的同時,重點拓展東南沿海勞務用工基地,力爭到2012年全縣勞務輸轉人數達到10萬人以上,有組織輸轉率達60%以上,農民人均勞務收入達到1151元,切實把勞務產業做大做強,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變傳統耕作 使土地生金
促進農民增收,調整農業結構是基礎。葉堡鄉的農民蔡存義就嘗到了農業結構調整帶來的甜頭:“以前地里種糧食,一年的收成僅僅夠吃,F在改種溫室蔬菜,好處大了去了,一年下來,收入翻番,種菜的農民們現在樂得合不攏嘴——同樣的土地,一改種咋就變得這么金貴呢!”。
近年來,秦安縣積極開辟農民增收的新渠道,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已初步建成了以劉坪、安伏等鄉鎮為主的淺山干旱區集雨節灌二代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基地,以葉堡、五營等鄉鎮為主的葫蘆河、清水河流域二代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基地,以興國、西川等鄉鎮為主的川道區普通塑料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和川道區露地蔬菜生產基地。2007年,全縣蔬菜總面積達6.97萬畝,總產量達8809.5萬公斤,總產值達1.08億元。與此同時,緊緊抓住“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年”的良好機遇,堅持穩定面積、優化結構、依靠科技、增加投入、主攻單產、增加總產的方針,狠抓糧食安全生產,全縣共種植糧食作物87.23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預計達到16.58萬噸,比上年增加0.91萬噸,增長5.8%;大力示范推廣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2008年全縣種植全膜玉米9萬畝,平均畝產583公斤,較常規地膜覆蓋畝產增產120公斤,增幅為24,5%,充分發揮了土地效益,做到了果椒與糧食生產兩不誤。針對高山區農民增收的實際困難,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秦安縣堅持把馬鈴薯種植作為突破口,以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天水三星淀粉有限公司為依托,2007年,在王甫、中山等鄉鎮建立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1.2萬畝,建設產業基地10萬畝,全縣種植馬鈴薯21.4萬畝,總產值達1.37億元,切實解決了高山區群眾的增收問題。
此外,秦安縣還提出,今后將繼續按照建綠色基地、創綠色品牌、興綠色市場的要求,以現有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為重點,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高蔬菜生產的質量和效益,力爭到2012年,使全縣的蔬菜生產總面積達到10萬畝。
借惠農政策 鼓農家錢袋
促進農民增收,必須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而這些政策的實施,讓秦安的農民群眾實現增收有了保障。西川鄉農民王建中說起這些笑得特開心:“現在政策真好,家里養頭母豬,下了豬仔咱自個賣錢不說,政府還給補助哩,有這樣的好政策,咱農民的生活能不越來越好嗎?”
據介紹,近年來,秦安縣委、縣政府嚴格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全面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能繁母豬補助、能繁母豬保險補貼、退耕還林補助、測土配方補貼、馬鈴薯良種推廣補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教育“兩免一補”等強農惠農政策。2007年全縣兌現糧食直補375.8萬元,農資綜合補貼1139.6萬元,農機具購置補貼70萬元,能繁母豬補助145.5萬元,能繁母豬保險補貼139.7萬元,退耕還林糧食補助1525萬元、現金補助218萬元;撥付測土配方補貼100萬元;馬鈴薯良種推廣補貼30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累計到位補助資金1873萬元,報銷住院醫藥費1777.5萬元。在此基礎上,全縣開展了支農惠農政策“一冊明,一折統”試點,將20項農村居民公共財政補貼資金納入其中,使各項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實。與此同時,還切實加強了對農民負擔的監督和管理,開展了對農民亂收費、農村電價及涉農價格收費情況的專項治理活動,狠抓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的落實。2004年以來,共發放教科書補助資金807萬元,發放寄宿生生活補助888.2萬元;2005年起,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4529.8萬元,補助公用經費2473萬元,極大地減輕了廣大農村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促進了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在連日的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為了讓全縣的農民真正實現持續增收,秦安縣委、縣政府積極探索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著力尋找農民增收的新路子,以推進六大工程為切入點,在全力抓好秦安特色產業、勞務經濟及二三產業增收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對農村貧困戶的扶貧力度,截至2007年底,已投入各類扶貧資金7835萬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村69個,消除絕對貧困人口1.85萬人,減少低收入人口10.28萬人,貧困面由2000年的38.8%下降到現在的18.6%。與此同時,秦安縣還積極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下大力氣改土、興水、造林,全面實施農村沼氣項目和農村通達工程,為農民增收創造有利條件,讓廣大農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農民增收的重視,激發了農民致富的信心,真正發揮了農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主導作用,為徹底改變農村面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