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篇

現場會
秦安縣在旱作農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歸納起來主要經驗有以下幾個方面:
立足縣情,在旱作農業上謀出路。秦安縣發揚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堅持走好了“三條路子”:以改土蓄水為基礎的梯田綜合開發路子,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梯田旱作農業綜合生產水平;以地膜覆蓋新技術為先導的覆蓋保水路子,有效控制土壤水分蒸發,提高降水利用率;以推廣節水灌溉新技術為保障的集水節灌路子,解決了農業生產受制于干旱的問題。
綜合治理,改善基礎條件。水是秦安縣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他們通過堅持天上水、地表水“兩水”齊抓的原則,開源與節流并舉,建設與管理并重,蓄水與灌溉結合,節灌與農業技術配套,走以水抗旱的路子。在無法引水的地方,通過實施集雨工程,用打水窖等辦法,創造了農業生產發展的基本條件。
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秦安縣降水時間與農作物特別是夏糧的生長期相錯位。為解決這個問題,按照“城郊水川區大力發展城郊型高效經濟,川道河谷區大面積種植以全覆膜雙壟溝播玉米為主的高產優質高效作物,淺山區著力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深山區積極發展以紫花苜蓿、紅豆草為主的優質牧草”的思路,壓夏擴秋、壓糧擴經,種樹種糧兩不誤,確立馬鈴薯、草畜、玉米、果樹四大產業基地。
抓點示范,推廣旱作農業新技術。一是按照“干部指導到田間,技術服務到地頭,物資準備到農戶”的總體要求,堅持年年季季抓示范、鄉鎮村社樹典型的思路,嚴格把好覆膜過程中的覆膜機械的使用和起壟播種的標準等關鍵環節。二是通過實行行政和技術“雙軌”承包責任制,制定嚴格的考核和獎懲辦法,將責任落實到鄉鎮干部和農技人員的身上,明確了工作職責。三是通過宣傳動員,給群眾講清全膜玉米的增產優勢、經濟效益和優惠配套政策,引導老百姓給自己干,變“要我干”為“我要干”,讓群眾真正為自己操心。讓老百姓充分認識、主動參與是根本。
啟示篇

秦安縣千戶四坪梁旱作農業基地作物長勢喜人
艱苦的自然環境,既是對人們意志和毅力的考驗,也可以激發人們的創造活力和創造潛力。秦安縣旱作農業的發展表明,盡管秦安縣各鄉鎮山區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比較差,但只要能夠以科學、務實的精神去不懈奮斗,發展旱作農業是大有希望的。
第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是旱作農業發展的基礎。通過近年的實踐與探索,在秦安初步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梯田+全膜覆蓋+特色產業+集雨節灌+整村推進=增產增收”,這個公式就是全縣旱作農業的路子。
第二,大力運用科學技術是旱作農業發展的關鍵。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改善著作物的品種品質,而且使作物的立地條件和生長條件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使農業越來越成為可控性產業,發展的潛能是無限的。所以,發展農業,必須把立足點放在推進科技進步上,發揮農業科技的綜合效應。
第三,實現科學、自然、經濟規律的有機統一是旱作農業發展的前提。旱作農業相對灌溉農業來說,面臨的自然風險更大,對自然的依賴性更強。通過把旱作農業技術推廣作為切入點,合理壓縮夏糧面積,增加秋糧面積,加快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培育進程,大力發展養殖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積極培育新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逐步把種、養、加各個環節有機銜接起來,努力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發展格局,較大幅度地提高旱作農業的比較效益。
第四,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是旱作農業發展的保障。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健全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增強廣大農民采用新技術的信心和能力,為新技術的推廣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如今,千年秦安,滄桑巨變,曾低速徘徊多年的縣域經濟,歷經著由量到質的嬗變,特別是在西北各地競相發展旱作農業的大環境中,秦安縣奮勇當先,躋身旱作農業發展的“第一方陣”。相信秦安人會用開創未來的筆,為古城發展譜寫新的輝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