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祠)
隴城鎮地處古絲綢之路上,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這里是曹魏屯糧所在地,著名的“街亭之戰”就發生在這里。自秦漢以來,這里曾設郡立縣,筑城固堡,物流匯聚,是古代西安經關中,通過關東南大道進入甘肅境內的第一重鎮,歷來是商賈云集、交通便利的通衢要道和驛站,是古秦安四大集鎮之一。史料記載,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涼州刺史部治在隴城(古名為龍城);西晉時設置略陽郡、略陽縣,隋朝時設置隴城縣。以后歷代在隴城一直設置有道、縣、鎮的建制。
 (三國街亭古戰場遺址)
隴城鎮境內,曾出土過國家一級文物秦權和秦燈等珍貴文物。隴城鎮的古遺跡、古建筑和珍貴文物真實地記錄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價值。
 (女媧洞內景)
隴城鎮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現境內有許多文物古跡和古戰場遺址,其中最著名的有:
 (女媧祠女媧圣像)
1、女媧祠
漢代以前,女媧廟在隴城鎮以北2.5公里的龍泉山上。清代乾隆初年,龍泉山崩,女媧廟移建在隴城東門內。此后,由于清水河不斷侵蝕城址,女媧廟又移建東山坪。同治初年,回民起義,女媧廟被毀后,重建于隴城南門內。解放后“文化大革命”中,女媧廟被毀無存。1989年隴城民眾集資在隴城南門的原址重建。大殿為單檐歇山頂仿古式建筑。迎面而立的補天石是村民清理女媧洞時挖出的。女媧廟大殿前檐還有名人書法家題寫的“媧皇宮”、“煉石補天”、“開天辟地”的匾額。門口還立有“媧皇故里”的石碑。
 (三國街亭古戰場遺址)
2、三國街亭古戰場遺址
街亭古戰場遺址位于隴城鎮南山一帶,以古略陽城為中心,東起龍山鎮連柯川,西至五營鄉臥牛坪,綿延十幾公里。歷史上的街亭,是關隴大道的咽喉之地,具有得失隴右,安危關中的戰略地位。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北進中原,興復漢室,于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部署了北伐曹魏的街亭之戰。因參軍馬謖違亮節度,依阻南山,不下據城,被魏將張頜絕其汲道,大敗馬謖于街亭。街亭失守,蜀軍主力潰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疏請求自貶三級。從此,街亭便名揚天下。
 (女媧洞)
3、女媧洞
女媧洞又名洞子崖也叫葫蘆洞,被許多學者考證認定為女媧生存憩息的處所。該洞位于風溝,該洞深不見底.據當地老人講,很早時曾有人鉆過此洞,但到中間因空氣形成對流,風特別大,所以沒敢繼續前行,后用放火的形式測其深約1700多米。現能看到的女媧洞呈葫蘆狀,一大一小向后延伸,后來因為塌陷,到20米處便進不去了。在遠古時期因為葫蘆多子預示著繁衍生息的葫蘆崇拜便形成了。傳說女媧洞是人文始祖女媧出生和居住過的地方。又傳說在人間被洪水淹沒時,伏羲和女媧是躲在葫蘆里逃生的,逃生中經過了一條河叫葫蘆河,又名瓦亭水,而女媧洞就是葫蘆所化。女媧洞的質地很特別,它比黃土堅硬又和石山不一樣,在解放初期女媧洞正對面曾有一尊女媧塑像及一些殘留的遺跡,后在十年動亂中被毀,女媧祠中的補天石就是從洞中挖出的唯一的一塊石頭,傳說就是女媧補天時遺留下來的,它和《紅樓夢》中賈寶玉口里含的石頭有一定的聯系,這足以顯示出它的神奇所在。
 (西番寺)
4、西番寺
西番寺位于今隴城鎮西南1公里盤龍山之西番坪,相傳始建于戰國時期,早建廟宇曰無憂。無憂之意,一說是秦始皇誅阿育王后,戰亂悉平,再無后顧之憂。另一說是誅阿育王后,觀盤龍山麓有出帝王跡象,奏請始皇在此山頭積麥崖處鑿一處地藏王洞,以破其穴,曰無憂,后曰無憂寺,今名西番寺。唐太宗貞觀年間,佛教大興,西番寺有牌曰“貞觀三年尉遲恭敬德督建。”宋金時期,慘遭兵燹,寺廟多毀。僅留殘碑一角,失其年號,上有“隴城縣令陸保”字樣,疑與倡議督工維修寺廟有關,最遲年代在元代以前。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又重建。清朝時期,有建有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又重新進行了修建。經過多次的維修和擴建,廟宇壯觀,樓臺錯落有致,風景幽雅。

(明清古建筑一條街)
5、明清古建筑一條街
隴城自古是絲綢之路上的名鎮,為商貿繁昌之地,明清兩代,商業發達,商貿來往于隴,謀求生意者多,有專集山西客商的的山西會館。隴城街的建筑在明清兩代更是發展了極致,明代隴城西街建有“都憲牌坊”、清代上街為隴城當時巡檢建造的“媧皇故里”牌坊,有鋪面、樓閣等古代建筑,大多已毀,現在隴城城內的明清建筑物大多是商業鋪面,分布在隴城城內街道兩邊,長約二百多米,四五十間,縣鎮兩級采取了許多保護措施,是現在天水市保護比較完好的明清建筑,這些建筑物較好的表現了當時隴城民眾的建造水平及風土人情,具有較高的觀賞及歷史價值。

(風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