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二五”期間,秦安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牢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項政策措施,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預期目標,全縣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等得到較快發展,城鄉面貌得到顯著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升。為展示這五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從即日起,秦安縣委外宣辦、縣新聞中心在中國·秦安網開設《輝煌十二五》專欄,推出系列報道,總結經驗,發揚成績,鼓舞全縣人民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續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輝煌十二五】
秦安縣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走進秦安農村,但見座座新宅村落有致,條條道路四通八達,層層梯田環繞群山,片片果園花繁葉茂……山川大地,處處勃發生機,彰顯活力,好一派產業興旺、和諧繁榮、物阜民康的喜人景象。
“十二五”以來,秦安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地位,堅持以“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創新驅動添活力”為主線,以市委、市政府 “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和“123456”精準扶貧推進行動計劃和全縣“11132”發展戰略為統攬,著力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現代農業建設上取得新進展,在農村綜合改革上探索新路子,在新農村建設上邁出新步伐,全縣2015年農業增加值預計達到16.98億元,較2010年增長49.87%;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5700元,較2010年增長94.53%;累計減貧11.2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的43.65%下降到2014年的 26.78%,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為新常態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全縣糧食總產達到20萬噸以上,較2010年增長10%以上,糧食產量連續8年總產超過20萬噸,實現了“十二連增”。馬鈴薯播種面積、產量分別達到20萬畝和6.5萬噸,較2010年分別增長5.4%和10.2%。中藥材播種面積達到1.86萬畝,產量0.5萬噸,分別較2010年增長21%和17%。全縣新修水平梯田89.34萬畝,梯田化率達到85%;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0775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0775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48;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7.3%,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31.5%,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55.6%。

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加。全縣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5700元,較2010年增加2770元,增長94.53%,年均增長15%以上,增幅連續5年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農民收入增長實現了“十二連快”,收入結構由主要依靠農業增產增收向收入多元化、多樣化轉變。

特色優勢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全縣林果、蔬菜、畜牧主導產業實現了適宜區域全覆蓋,建成了以蘋果、蜜桃、花椒為主的三大綠色果品基地。全縣林果總面積達到90.93萬畝,林果總產量、總產值分別由2010年的38.08萬噸、11.06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61.12萬噸、26.26億元,分別增長60.5%、137.4%;蔬菜播種面積、總產量、總產值分別由2010年的9.55萬畝、21.5萬噸、1.6億元分別增長到2015年的11.67萬畝、23.19萬噸、1.9億元,分別增長22.19%、7.9%、18%;畜禽飼養總量、畜牧業總產值分別由2010年的377.06萬頭只、3.83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447.35萬頭只、6.3億元,分別增長19%、64%;勞務收入由2010年的9.6193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7.3479億元,增長80.35%。果品、蔬菜、畜牧、勞務四大產業收益占農民收入比重達到80%以上,實現了農村人均1畝果(椒),戶均輸出1個勞務工。

現代農業建設邁出新步伐。新型經營主體提速發展,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由2010年的43家增至2015年的71家(國家級0家,省級5家,市級20家),增長39.21%,銷售收入達到12.39億元,較2010年增長41.02%,帶動農戶3.41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由160家增至440家,增長175%,社員4.8萬戶,帶動農戶7.8萬戶;新增家庭農場51家。現代農業建設加速推進,省、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全縣推廣農業高新科技15項,新增效益1.176億元;累計建成各類農產品市場12個,認證農產品品牌9個、注冊商標13個。

農村基礎建設再上新臺階。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預計“十二五”爭取中央和省級各類水利投資達5.82664億元,比“十一五”凈增4.66984億元;新修河堤73.0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74.3平方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全縣鄉鎮通油(水泥)路率達到100%,實現了428個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行政村通村道路硬化率達到100%。林業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2.35萬畝,完成荒山造林6.13萬畝,實施封山育林4.7萬畝,全縣森林面積達到51.8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1.54%。

農村民生得到顯著改善。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7處,解決了28.41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農村飲水安全普及率及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2%。解決了13個貧困自然村動力電覆蓋問題,農村動力電覆蓋率達到99.8%。調整優化了農村中小學校布局,農村小學、初中適齡學生入學率分別達到99.71%和99.5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83.5%。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5.47%,醫療費用補償比例達到70%。農村低保、養老保險全面提標擴面,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70.8%,“五保戶”供養率、特困戶救助率達到100%。全縣實現了村民服務中心、衛生室、農家書屋、遠程教育網絡行政村全覆蓋,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5.29%,47%的村同步達到了有村辦公室、黨員活動室、文化室、衛生室、計生室和綜治室“六室”標準,同步配套了文化活動廣場、老年活動中心、便民連鎖超市等。

新農村建設實現新突破。圍繞多點聯動探索、片帶聯合推進、環境綜合整治、百里長廊示范的布局,以310國道秦安過境段、蓮葉公路沿線為重點,累計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4.9億元,在“市列一線七片”清水河流域隴城鎮常營等55個村開展了新農村建設試點,在蓮花、興國2鎮的上河村、邢泉村開展了城鄉一體化試點,按照“百村示范、千村整潔、水路房全覆蓋”三個層次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探索出了產業支撐型、循環經濟型、生態旅游型、城郊互動型、整體推進型五種新農村建設模式,建成省級“千村美麗”示范村4個、市級示范村7個,整潔村80個,全縣2.5%的村建成了省、市級新農村示范村,45.5%的農戶建起了新居,農村磚混磚木結構住房比例達到65%。

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按照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原則,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方向,以增添農村發展活力為目標,著力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探索創新。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成農村承包地登記確權頒證權屬調查61.34萬畝,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6.2萬畝,流轉率15.4%,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推進集體林權制度、草原管理體制改革,林地確權到戶65.97萬畝,天然草原承包到戶2萬畝,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積極探索農村教育改革,建成了秦安縣隴城鎮教育園區,變學生“走讀”為教師 “走教”,初步破解了貧困山區師資力量短缺、學生上學難、教育成本高、城鄉教育不均衡等問題。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金融便民網點覆蓋了32.3%的行政村,扶貧互助資金協會覆蓋了17%的行政村,累計發放婦女小額擔保貸款2.01億元、雙聯惠農貸款0.68億元,精準扶貧貸款0.65億元,為全縣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