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里來是新春,歡歡喜喜過新年。春節期間,在秦安縣興國文化廣場上,有這么一群人,他們踩著輕快的節奏,和著喜慶的樂曲,托著花燈,舞動著手里的折扇,給全縣人民獻上了一場精彩的文化大餐。

她們是一群秦安縣蠟花舞的傳承人和愛好者,她們用優美的舞姿、嫻熟的腳步,闡釋了這一傳統舞蹈的魅力,儼然成了秦安縣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吸引了眾多市民的駐足觀看。

秦安縣舞蹈協會負責人王芳告訴記者,“我們喜歡跳,大家喜歡看,逢年過節的時候,我們也都去表演。因而平日里我們也經常練習,不僅鍛煉了身體,越跳越年輕,還可以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像王芳這樣的蠟花舞人不在少數,近年來,隨著秦安文體事業的不斷發展與創新,越來越多的愛好者開始投身其中,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快樂地去健身”。展望新的一年,她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跳蠟花舞的隊伍中來,大家一起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蠟花舞作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在縣內流傳甚廣,尤其是歷史上在北片郭嘉、葉堡、魏店、安伏一帶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當地群眾節日喜慶活動中的主要方式之一。秦安蠟花舞產生于唐宋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蠟花舞來源于詞賦,為了表達詞賦的情感而配以動作,逐漸由清唱演變成民間歌舞。蠟花舞多在夜間演出,演出時表演者左手托花燈,花燈內裝點蠟燭,右手揮動絲折扇,故稱蠟花舞。表演者由青少年女子組成,表演形式以行進式為主,人數少者4至8人,多者近百人。

蠟花舞是秦安民眾表達愛憎和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與手段。其獨特的舞蹈和伴唱內容,蘊含著秦安人的審美情趣、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表現了當地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殊追求,具有作為人類學、民俗學和美學等研究素材的獨特價值。與許多發展成為有著專業表演藝術團體的舞蹈形式不同,秦安蠟花舞一直以自身的本真樣式自然存活于民間百姓的手足之間,沒有脫離群眾的精神和娛樂需求,也較少人為的“加工改造”,是典型的“原生態”民間舞蹈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