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閉幕的秦安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秦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描繪出了秦安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從即日起,秦安縣委外宣辦、縣新聞中心在中國·秦安網開設《展望十三五》專欄,推出系列報道,對秦安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思路、重點等進行宣傳推介,旨在統一發展共識,凝聚工作力量,調動和激發全縣上下干事創業的熱情和活力,為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秦安貢獻力量、再創輝煌。
【展望十三五】
秦安:加快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十二五”以來,秦安縣不斷夯實發展基礎,城鄉面貌有了明顯變化。五年來,共落實各類項目1334項,總投資44.8億元,寶蘭客專、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引洮供水二期、平天高速公路等國家重點項目即將啟動,總投資5.9億元的棚戶區改造、5.1億元的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3.2億元的鳳山不穩定斜坡治理等重大項目順利實施。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拆除北壇、城南片區等區域建筑物11.9萬平方米,改造鋪油城區道路20.9公里,鋪設人行道10萬平方米。新建通鄉油路2條44.4公里,完成農村公路通暢工程361條924.9公里,實現了建制村通暢工程全覆蓋。建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16處、節灌工程3處,新修堤防73.1公里,整治土地15.4萬畝,治理小流域151平方公里。
“十三五”期間,秦安縣將緊緊圍繞天水北部區域融合發展重要節點城市和關天經濟區天水—秦安城鄉統籌示范區的定位,積極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一體化建設。
——優化城鎮布局和形態。統籌城鄉發展,構建由縣城、重點鎮、一般鎮組成的三級城鎮體系。加快舊城區整理改造,完善中心城區功能,打造“一心三片區”的城鎮布局,堅持以人為本,以信息化、智能化和數字化為重點,向著建設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的規劃目標完善各項設施。加快西川新城區、何川片區規劃建設,抓好葫蘆河2號橋、南小河橋、女媧路、南河北路(濱河北路至解放路段)、鄭川三路、迎松街等路網規劃建設,加快推進時代麗都(廣場)地下停車場、寶蘭客運專線秦安站站前廣場、秦安客運中心、天然氣利用工程二期、北壇廣場等項目建設。完成鳳山公園提升、城北供熱改擴建、西川新城熱源廠、城區供熱管網改造和城區應急供水等重點城市建設項目,進一步做好城市建設新項目的論證、貯備和爭取工作,全面構建現代化城市發展新格局。到2020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積達到12平方米,建成區綠地覆蓋率達到36%,城鎮公共供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

——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推進新型城鎮化、培育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業、促進就業創業有機結合,提高城鎮內在承載力和聚集產業功能,促進農民工更好融入城鎮。發揮小城鎮輻射帶動作用,建設功能齊全的鄉村聚落空間,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村戶籍人口城鎮化。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加快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繼續抓好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公共租賃住房建設,積極推廣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
——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進一步完善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修編完善各類專業規劃和近期建設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率達100%,構筑我縣“行政核心區、人居適宜區、工業集中區、休閑娛樂區”的規劃體系。注重保護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歷史文脈,塑造城市特色,突出城市個性,重點對城市整體形象和城市旅游文化特色進行規劃設計,推進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全覆蓋。加快小城鎮改造和村莊建設規劃編制,以點帶線,以線促面,依靠交通網絡形成城鎮發展軸,以城鎮帶產業,以產業促城鎮,使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房向規劃村落集中。推進城鎮公共資源向農村延伸,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機制。穩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農村危房改造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大力實施村內環境整治,努力改善人居環境,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建設美麗鄉村。到2020年,小城鎮總人口達6萬人以上,建成宜居村莊15個。
——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地下管網規劃建設,統籌抓好公共停車場、社區市場、公共廁所、垃圾污水處理和水、電、氣、暖等市政設施,增強城市綜合服務能力。建立完善防震、防洪、消防、人防等防災減災和預警應急處理系統,健全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繼續推進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重點路段、景區景點和公園廣場等區域管理水平,強化市容市貌、綠化美化、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解決城區交通道路擁堵、背街小巷臟亂差以及城郊、小城鎮亂搭亂建等突出問題,提升城市品位和對外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