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閉幕的秦安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秦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描繪出了秦安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從即日起,秦安縣委外宣辦、縣新聞中心在中國?秦安網開設《展望十三五》專欄,推出系列報道,對秦安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思路、重點等進行宣傳推介,旨在統一發展共識,凝聚工作力量,調動和激發全縣上下干事創業的熱情和活力,為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秦安貢獻力量、再創輝煌。
【展望十三五】
秦安: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十二五”以來,秦安縣堅持把發展文化旅游作為激發經濟活力的重要舉措。大力發村鄉村旅游、特色采摘等旅游新項目,依托秦安本地獨特的旅游資源,不斷整合地方特色文化和自然稟賦資源,在文旅融合上下足功夫,實現文化與旅游業的良性互動發展,從而助力全縣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大地灣博物館、秦安解放紀念館和報紙牌匾博物館建成并免費對外開放,鳳山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十三五”期間,秦安縣將圍繞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建設全球旅游尋根祭祖圣地為引領,積極融入省市“祖脈”文化旅游圈建設,深入挖掘特色地域文化,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建設文化旅游強縣。到2020年,全縣旅游接待人數達到550萬人次以上,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5%。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定文化信念,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黨員干部、教育人民群眾,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深化爭做“我是秦安文明人”和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村鎮等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校園德育、傳統文化和家風等教育,扎實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提高網上輿論引導能力,積極傳播正能量。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爭創全國文明縣城。深化國防宣傳教育,開展“雙擁共建”活動,促進軍政軍民團結。

——加快大地灣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依托大地灣遺址,傳承弘揚始祖文化,加快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發建設,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設大地灣文化產業園。依托大地灣史前遺址博物館、先民文化村落,新建大地灣文化展示基地。創新宣傳推介方式和載體,努力加強與關天尋根祭祖旅游走廊對接,積極融入伏羲廟-大地灣-女媧廟-清水軒轅宮-黃帝陵尋根祭祖旅游精品線路。

(2015年民祭女媧大典)
——加快特色文化建設步伐。依托秦安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通過各種學術研討會、報告會、公祭等,廣泛開展對伏羲女媧文化、大地灣文化、三國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宣傳活動,不斷優化秦安發展軟環境。加大文物古跡保護開發力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工作,力爭使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國家和省、市級保護名錄。大力開發整理具有秦安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間文化,將秦安小曲、蠟花舞等進一步挖掘、包裝,創作以秦安小曲、秦安蠟花舞為題材的舞臺劇目,使之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知曉的地方曲藝曲種、戲曲劇種之一,逐步形成特色濃郁、風格鮮明的秦安文化品牌。加強全縣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的推介宣傳,積極開展與周邊地區的文化交流,以文化為媒介,促進我縣經濟領域同周邊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努力將文化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實施農村電影固定放映點、國家級應急廣播和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覆蓋工程,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建成標準化、均等化、便利化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加快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影劇院、紀念館、體育館、檔案館、文化站建設,穩步推進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規范公共文化設施管理與利用。推進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農村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把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的重點向農村傾斜。豐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深入開展全民閱讀、全民藝術普及、全民科普、全民普法等活動,推進紅色文化、鄉土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建設,培育積極健康、多姿多彩的社會文化形態。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振興秦腔等地方戲曲,大力促進群眾文化和網絡等文藝創作,挖掘和創排一批在全市、全省有較大影響的劇目。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事業建設。
——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面向海內外主流消費需求,精心培育和樹立個性突出的旅游品牌,以個性化、特色化為切入點發展旅游產業。以“媧皇故里,桃源林鄉”為品牌,規劃建設“一心兩軸兩組團”的旅游空間布局,著力打造四條精品旅游線路,即以大地灣國家遺址公園和女媧祠等為依托,著力打造全球尋根祭祖圣地旅游線路;以李氏宗祏、興國寺、文廟、上關明清一條街、鳳山風景區等為依托,著力打造歷史文化古城旅游線路;以劉坪萬畝桃園、百里生態文化長廊沿線設施農業、王鋪青林溝原始森林等為依托,著力打造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線路;以秦安解放紀念館、紅二十五軍東渡葫蘆河遺址、彭德懷蓮花駐所、徐海東安伏駐所為依托,著力打造紅色旅游線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大地灣國家4A級精品景區和女媧祠國家3A級特色景區創建工作。扶持開發秦安麥稈編、麥稈畫、大地灣彩陶、馬尾荷包等文化企業,形成一批以“五大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內涵的文化產業基地,實現旅游產品和文化創意融合,壯大文化旅游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