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春節前后,在秦安縣中山鎮劉箕村向陽山坡上的百萬蛋鴨養殖基地里,第一批2萬只蛋鴨進入產蛋高峰,遠道而來的技術員和附近幾個村里入股的貧困群眾都在基地里忙碌著。他們就在這鴨棚里喂食、防疫、撿蛋,學技術、聊變化、談發展,大家一起過了一個熱鬧而充實的別樣春節,迎來了滿眼希望的春天。

秦安縣中山鎮是深度貧困鎮,這里海拔高、季風大、溫度低,當地群眾一直靠種糧和外出務工,產業起步晚,貧困群眾想脫貧的心比誰都迫切,但著急歸著急,找不到好辦法也只能干著急。蛋鴨養殖基地員工李進忠說:“當時村上書記,還有鎮上干部、縣上農發公司幾個人來我家里說要在村里養鴨子,讓我們貧困戶都參與進來,在用水都有困難的中山養鴨子,這不是開玩笑嘛。后面他們來了幾次,詳細講了這里面的門道,我大概也聽懂了意思,又打聽了村里其他幾個人的情況。養就養吧,反正政府給我們入股,到里面打工還能掙錢。”

2018年8月,投資6500萬元的百萬蛋鴨養殖基地第一期項目在中山鎮劉箕村落戶實施。12月,首批2萬只蛋鴨入住養殖基地,劉箕村一下子熱鬧了,很多人都跑來想看看“旱鴨子”長什么樣,比過年還熱鬧。中山鎮中山村黨支部書記劉應子:“2萬只鴨子一下子到了基地里,我們都沒見過這么多鴨子,特別可愛也特別熱鬧。但我們的心卻懸得更高了。俗話說:家財萬貫,張口的不算。這萬一死了咋辦?這話我當時給誰都沒敢說。”養殖產業見效快、效益好,同時風險也大。為了最大限度降低扶貧產業風險,秦安縣為每只蛋鴨購買了養殖綜合保險,每只蛋鴨投保1.6元,對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事故死亡的蛋鴨每只賠付40元,真正實現了扶貧產業的兜底保障,徹底解決了貧困戶聯心入股、投資發展的后顧之憂。中山鎮28個行政村1179戶貧困戶資金入股蛋鴨養殖產業每戶每年分紅收益800元,蛋鴨基地聘用當地貧困戶36人,實現每人每月勞務收入3000元左右,帶動產業鏈上21戶貧困戶增收23萬元。

近年來,秦安縣綜合考慮到農業產業抵御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等方面能力較弱的問題,積極引進期貨、保險等金融元素進入農業產業發展中,探索農產品收益在金融市場上的有效補充,構建了產業發展新的支撐力量,為貧困群眾一心一意發展產業吃上了“定心丸”。

人勤春來早,春早人更勤,2019年3月第二批2萬只蛋鴨即將走進基地安家,百萬蛋鴨項目第二期已在中山鎮郭箕村破土動工。同時,為了進一步放大產業帶動效益,擴大貧困群眾受益范圍,秦安縣將探索實施“五戶聯保”的“公司+養殖戶”模式,帶動貧困戶散養蛋鴨、種植飼草,幫助穩定脫貧。

(產業脫貧)

(產業脫貧)

(產業脫貧)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