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律回春暉漸,萬象始更新。群眾在哪里,基層就在哪里,新時代的故事就在哪里。新春伊始,秦安大地處處生機勃勃,全縣干部群眾揮灑汗水、追夢小康,以一刻也不耽誤的緊迫感奮力開創新局面。春節期間,秦安縣融媒體中心全媒體記者放棄與家人團聚的難得機會,走村組、進社區、訪農家、入企業、拍年味、話民生,關注新年開啟之際全縣重點項目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升級、民風民俗,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百姓身邊的故事。即日起,秦安縣融媒體中心各平臺將推出《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敬請關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然而有些熟悉的面孔依舊是“年味”的最佳代言,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期盼,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或許它們并不是最好的,但如果少了它們的存在,年味兒真的會黯淡許多。無論是老年人守護的傳統味道,還是年輕人熱捧的新興食品,“舌尖上的年味”里潛藏的都是揮之不去的鄉情和記憶。
作為秦安傳統的美食“八大碗”,深深扎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中,不可磨滅。位于秦安縣蔡林路的老安家,正是一家擅長八大碗制作的人家。走近老安家,一股肉香味便撲鼻而來,伴隨著濃厚的料香味,令人食欲大振。從事八大碗制作多年的安亞軍告訴記者,八大碗指的是扣肘子,扣排骨,黃燜雞,糟肉,蝦醬肉,十全丸子,八寶飯和香辣帶魚八道菜。之所以叫八大碗,是因為過去人們過年吃飯用的是八仙桌,四四方方,每個角上擺一道菜,七葷一素,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除夕夜晚,擺上一桌,家人們圍坐在一起,推杯換盞、把酒言歡的時刻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之所以是很幸福的事,關鍵在于那一份真實的情感以及蘊含在吃里面的獨特的年味,這才是傳統食物最重要的意義。
年輕的安博文跟隨父親做了七年,不同于其他的廚師,他更注重菜品的傳承。不僅僅是做菜,更多的是想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他現在就是想系統的總結八大碗的做法,讓它能夠成為一種非物質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在我們廚師界,有一句話叫返璞歸真,就是回到最初,因為現在的很多菜品都是以創新為主,脫離了本身的味道。我們現在講回到過去,就是回歸到菜品本質上去,讓我們能夠感受到兒時的那種味道。”安博文說道。
傳統習俗中,過年的美味還有很多,比如炸“市花兒”、腌制臘肉等等。也許在某個時刻,當你品嘗這些食物時,就能讓你找回童年和家鄉的味道,這就是它們的神奇獨特之處,尋覓那些封存在我們記憶深處的更多的美味兒,讓舌尖上的“年味”越來越濃。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