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秦安縣各級黨組織聚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帶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立足本職崗位,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宜居環境。全縣各級黨組織全面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持續推進“兩山兩河三線一長廊”生態建設,組織黨員群眾打造造林綠化基地28個,完成生態造林2.4萬畝,生態修復治理3萬余畝,栽植行道樹113公里。同時,加快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并投入使用垃圾壓縮站14個、垃圾焚燒站4個、城區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1項。圍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河道環境常態化治理目標,組織黨員干部開展以“治水護水,黨員先行”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98次,清理河道123公里。

聚焦人居環境整治“擦亮”城市顏值。按照“五化三提升”的工作目標和要求,從狠抓影響市容環境的薄弱環節和盲區盲點入手,集中力量,創新舉措,合力攻堅,徹底解決一批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難’問題。期間,全縣10000余名黨員干部、村民、志愿者先后投入到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對各村主干道、房前屋后、河道、坑塘、溝渠垃圾進行清理并分類集中清運,對私拉圍擋、亂堆柴草、殘垣斷壁問題進行拆除或限期整改。并通過微信群等多渠道宣傳文明衛生知識,引導群眾由“要我干”轉變為“我要干”,共同營造“天更藍、水更清、村更美”的生活環境。 橫亙在秦南路多年的“釘子戶”和葫蘆河河道內違法建筑依法拆除,“網格化”人居環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

聚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解難題。針對全縣農村學校布點多、班級規模小、優質資源短缺、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按照“資源共享、聯合互助、集中住宿、巡回走教、深化教研、提高質量”的總體思路,持續拓寬隴城教育園區變學生“走讀”為教師“走教”的鄉村教育均衡發展模式,相繼建成蓮花、安伏、五營3個教育園區,保障山區學生享受公平優質教育。積極推進城區幼兒園集團化辦園綜合改革,組建秦安縣驕陽教育有限責任公司,統一硬件配置、運營管理、資源調配、保教模式,在全縣布局公辦幼兒園13個,提供園位2700個,從根本上解決城區幼兒園“擇園熱”問題。

聚焦疫情防控全力保障群眾健康。為了守住群眾生命健康之“門”,全縣2000多名干部下沉到村組、社區疫情防控一線,先后在428個行政村、8個社區、城區各小區和門店商場等公共場所設立檢疫關卡1023個,堅持24小時輪流值守,為全縣群眾的生命安全夯實了“防疫墻”。全縣43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積極響應,迅速投入到抗疫工作當中,組織7500余名志愿者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大喇叭廣播、進村入戶等形式廣泛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引導群眾遵守疫情防控要求,切實增強群眾自我防護意識,凝聚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強大力量。

聚焦鄉村振興和城市更新開新局。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落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38億元,實施自然村組道路硬化、產業路建設、小巷道硬化等惠民項目69個,實施“美麗鄉村”示范村3個、清潔村莊100個、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改擴建10處。堅持高起點、高標準謀劃,推進城市更新,加快“一地雙城三中心”建設,大地灣隴城古鎮上關明清古街文化旅游景區、葫蘆河秦安縣鄭川段風情線項目進展持續推進,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步伐進一步加快,形成了城中、城南、城北、城西4個片區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秦安縣學史力行,大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緊貼民生實事,聚焦群眾急、難、需、盼,梳理清單,對標對表,逐項攻破、逐個消化,解決了一件件民生實事,推動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今后,秦安將繼續號召廣大黨員干部貼近群眾生活、用心服務群眾,設身處地的幫助群眾解決困難,當好人民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領路人。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