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世間人莫病,何愁架上藥生塵”。這是一句民間中醫大夫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從醫22年來,他身殘志堅,憑著一顆仁愛之心以及精湛的醫術贏得了一個響當當的稱呼—“神娃娃”。
“神娃娃”——中醫大夫馬啟紅,他說:“我對這個稱呼感覺到很高興,也很慚愧,這是父老鄉親對我的一種誠懇的信任。”
馬啟紅,出生于秦安縣王窯鎮小灣河村,1981年,年僅3歲的他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癥,從此落下了二級肢體殘疾,相較于平安健康長大的孩子,命運對馬啟紅是不公平的,但他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秦安一中。
高中畢業后,深受病痛折磨的馬啟紅立志學醫,他說:“因為自己身體的缺陷,感覺到疾病對人的危害特別大,就因為自己的痛苦,想走上學醫的道路為別人減去痛苦,這是我當時的心愿。”1994年,他拜麥積區新陽鎮老中醫舒維康先生為師,從此,踏上了學習中醫的道路。經過兩年的中醫基礎理論學習,1996年他報名參加了秦安縣人民醫院的鄉村醫生進修班。經過四年的艱辛求學,1998年4月馬啟紅在王窯鎮罐嶺村正式開起了診所。

王窯鎮漆老村村民郭孝兵說:“咱們這里是土瘦民窮,馬大夫在每周星期三,也直接是上門服務,他是在這里起業的,把我們這些窮人老百姓也忘不了,連夜叫了,隨叫隨到,給我們服務的特別好。”
在長達20多年的從醫生涯中,他刻苦鉆研,孜孜以求,無論是白天黑夜,還是數九寒天,只要誰家有不能行走的病人,他都會拄著雙拐或搭乘摩托車艱難地行走在王窯鎮的山山嶺嶺,溝溝壑壑,上門為群眾服務。漸漸地,馬啟紅的醫術和口碑傳遍了四面八方,秦安縣城方圓百里的群眾都會慕名而來,由于山高路遠,地域偏僻,為了便于更多的外地患者就醫,他把診所開在了位于縣城郊區的候辛村。

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他沒有忘記當初學醫的初衷,家鄉父老鄉親依然是他不舍的情結和牽掛,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決定恢復王窯鎮灌嶺村診所,每周周三行診王窯鎮,其余時間坐診候辛診所。當被問及原因時,他語重心長地說:“因為我是從大山走出來的,我不能忘記父老鄉親,他們對我信任,現在就是我對他們的回報,讓他們不要搭車費,不要來這個地方等待。就是習大大的一句話‘不忘初心’。”

2017年,家住麥積區五龍鎮的患者汪瑞被檢查出患上了白血病,先后在西安、蘭州做了18次的血液透析手術,就在一家人債臺高筑,治病無望,回到家中放棄治療之際,汪瑞的爺爺汪文武帶著孫子慕名來到了馬啟紅診所。面對記者的詢問,他言語激動,“我孫子17年得了白血病,從得病以來,西安周轉蘭州,看了好多醫院,也花了好多錢,總共花了七八十萬元,人家都說馬大夫看得好,后來從18年開始,馬大夫就給汪瑞免費看病,現在病都已經看好了,在上初中。非常感謝馬大夫。”
說起馬大夫為自己治病的經歷,病愈后重新回到校園的汪瑞眼里噙滿了淚花,滿是感激地說:“我內心是非常感謝馬大夫的,在我最危難的時刻,是他向我伸出了援手,我家里條件困難,他不僅治好了我的病,還免費給我看病,我非常感謝他,沒有馬大夫就沒有我的今天,是他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汪瑞對我來說很熟悉,他當時是西京醫院不要了,他爺爺帶他來的時候,我看著也沒有希望,開了五副藥,我告訴他‘如果說有效果,就再來,沒有就走大醫院’。汪瑞現在已經在上初一了,四年的時間,治療效果很好,我也分文未取。我現在的希望就是汪瑞能考上大學,也是對我的一種回報。”馬啟紅告訴記者。
汪瑞的治愈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很多在醫學界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竟然在馬啟紅手上實現了,這不能不說是我國中醫醫學的博大精深和馬啟紅大夫的高超醫技水平。無獨有偶,同樣不可思議的事發生在中山鎮白血病患者程芳兄身上。
“當我檢查出來病的時候,我感覺天都塌下來了,不知道怎么辦,經過我馬哥(馬大夫)的治療,病情得到了好轉,過了一段時間去醫院檢查,每一個血項指標都正常,馬哥不但把我的病治好了,還對我像親人一樣,雖然不是親人,但比親人都親,我一切取藥的費用都是免費的,每次逢年過節都給我打電話問候我的病情。”程芳兄告訴記者。
馬啟紅說:“從醫22年來,印象深的病人很多,但最難忘記的是在2016年5月去蘭州為程芳兄診斷病情。當時是下午4點從秦安出發,到蘭州已經是晚上,當時是開的車,因為沒有高鐵,要花4個小時在路上,到醫院已經是晚上9點了,當時她在重癥監護室,診斷完之后,晚上回去的時候,路上傾盆大雨,到通渭的時候,開的小汽車在國道上就像坐輪船一樣,趕到縣上的時候已是凌晨4點,天快亮了。”
“視事業如生命,視患者如親人”是馬啟紅大夫一以貫之的從醫風格,在長達5年多的治療過程中,他始終免費為程芳兄提供中藥,現如今,程芳兄的各個血項指標均已恢復了正常。今天的程芳兄已回到家中,輕活重活樣樣能干,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條,臉上洋溢著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馬大夫視事業如生命,視患者如親人的實際行動感動著千千萬萬前來就診的患者。王窯鎮漆老村村民郭孝兵說:“我1999年膽總管囊腫,到2004年又復發了,到蘭州、西安、北京檢查,都說沒辦法,只有在馬大夫跟前吃中藥維持治療,現在好得多了,樣樣能干,吃的也能吃。”
“初見馬大夫的時候,給我的第一感覺太年輕,給人的印象有點震撼,與我想象當中的那種鶴發童顏的中醫大夫有很大差別,后來在與馬大夫的長期接觸中,我感覺真的是的‘華佗再世、德藝雙馨’,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患者姚小剛告訴記者。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他的兩個診所里,懸掛著數百面患者送來的錦旗和字畫,各種感謝信也是紛至沓來,其中有一位患者贈送的中堂字畫里是這樣寫的:“隴原神醫何處尋,秦安出了馬啟紅,若非扁鵲重問世,定是華佗輪回生……”

字畫內容雖有夸張,但卻更真實地表達了患者內心的感激之情和對馬大夫的崇敬之意,也許,這就是老百姓稱呼他為“神娃娃”的最好詮釋。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