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鎮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中央、省市“三農”安排部署,按照“建基地、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創品牌”的總要求,立足千畝高山架豆種植項目,積極探索“黨支部+聯合社+合作社+農戶”新模式,把助推產業發展作為黨支部聚合力、聯合社揚優勢、合作社提效益、農戶增收入的重要途徑,有效發揮龍頭合作社在產業發展中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民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形成規模化發展的產業新形態。
創建利益聯結機制。鎮黨委積極引導鎮內四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秦安縣合盛農農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結合撂荒地整治工作,以土地使用權入股,周邊群眾在聯合社務工的方式,形成農戶、村集體和聯合社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合作社由“戶戶合作”轉變為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的“社社聯合”,由合作社“單個打拼”轉變為“抱團發展”,實現資金、人才、技術、服務、營銷等資源的進一步聚合。
組建專業服務團隊。聯合社組建了架豆種植技術團隊,采取線上交流和實地指導方式,承攬香山流域、東寨流域架豆種植基地和種植大戶的播種、田間管理、采摘等技術指導工作,搞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不斷提高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水平。
培育特色產業品牌。聯合社按照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保險的經營理念,積極推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推廣粘蟲板、殺蟲燈、生物肥料等有機種植方式,為農戶提供化肥、農藥、地膜等系列化服務,打造“中山高山架豆”特色產業品牌。同時,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加強農超對接,參加各類推介活動,提升“中山高山架豆”知名度,打開品牌營銷新局面。
促進產業提質增效。發揮聯合社信息廣、渠道多的優勢,進行產加銷一體化運作,深挖農產品的產量和數量優勢,在收購與存儲過程中,實行補助補貼,探索開發生產脫水蔬菜、保鮮蔬菜、腌制蔬菜等深加工產品,讓群眾感受到架豆產業的市場前景和地方自身優勢。
中山鎮通過“黨支部+聯合社+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盤活村級集體土地、閑置公共資源,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合作社發展與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雙向共贏”。
(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