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秦安縣各行各業涌現出了一大批既有聰明才智、又有干事創業精神,深得黨委政府和廣大群眾認可的優秀領軍人才和鄉土人才。他們生于斯、長于斯,以根植鄉土、情系鄉親的主人翁姿態,傳承家國情懷,展現時代風采,發揮積極作用,這些“田秀才”“土專家”,常年活躍在生產第一線,在不同崗位、不同領域既實現了自身價值,又為全縣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為助推鄉村全面振興貢獻著智慧和力量。為進一步營造重才、愛才、敬才的良好氛圍,加大對拔尖人才的宣傳力度,激勵全縣廣大技能人才積極進取作貢獻、譜寫秦安發展新篇章,6月24日起,秦安縣融媒體中心各平臺開設《喜迎二十大 人才展風采》專欄,對全縣領軍人才、鄉土人才先進事跡進行集中展播,敬請關注。

安梅霞出生于1977年,小時候在家中長輩的影響下開始接觸并喜歡上了剪紙。從小就經常擺弄小剪刀,剪出各種簡單的花草蟲魚和字畫等。在學習了傳統民間剪紙花樣、飛禽走獸、吉祥圖案后,安梅霞每逢喜事、逢年過節都要給村里人剪花花,方圓百里稱她為“巧女子”。

安梅霞對民間剪紙有著特殊情感,經過不斷學習和勤奮創作,如今已成了有名的剪紙藝術家。并于2015年7月辦起了秦安縣梅霞剪紙藝術有限公司,通過培養一些剪紙愛好者,把剪紙這門手藝傳承和發揚光大。
“我的第一位老師是我的太太,也就是曾祖母,小時候每到過年過節或者誰家有喜慶事的時候, 太太就會拿出壓箱底的紅紙,剪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她剪出的動物、花鳥像真的一樣,太太非常疼愛我,那時候就把我叫到她身旁,手把手教我學剪紙。”安梅霞這樣說道。
安梅霞的娘家在興國鎮何川村,記憶中每到春節,男人們寫對聯,女人們剪窗花,村里還會耍社火,安梅霞大伯是扎旱船的能手,他做荷花、扎繡球,當然還少不了貼上代表村子里傳統文化的剪紙。那時候的安梅霞,做夢都想把自己變成一個船姑娘,頂著大伯做的精美旱船翩翩起舞。

上學后,安梅霞對學習剪紙的興趣更濃了。做完作業后,她總會拿出隨身攜帶的小剪刀,把身邊熟悉的美景用圖案表現出來,然后拿回家讓曾祖母指導。這樣一來,免不了被父母批評,因為在父母心中,學習才是最重要的。由于父母親反對,以后的剪紙作品,她只能偷偷地和曾祖母交流意見。
剪紙的夢想,一直伴隨著她。高中畢業后,她放棄了學業,開始了自己的尋夢之旅。為了積攢拜師學藝的費用,她租來了教室和桌椅,辦起了自己的幼兒園,教孩子們剪紙技藝。
后來她被聘到縣一幼當老師,學校專門開設了剪紙課,這段時間,她的剪紙創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她也更清醒地認識到,臨摹別人的作品,沒有傳承和創新,這條路是走不遠的。2012年,她在網上看到了一條讓她驚喜不已的消息——延安剪紙大師免費招生教學。于是她毫不猶豫,把尚且幼小的孩子交給了父母,背起簡單的行李,奔赴延安學藝。在那里,她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開闊了視野,無論是剪裁手法,還是創作思路,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藝術的道路上,安梅霞從未停止過自己的探索和實踐。2019年,她被評為“秦安剪紙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品多次參加國家及省市的展出,并多次獲得獎勵。2020年,安梅霞被天水市委組織部聘為天水市鄉土人才。

自2020年新冠肺炎發生以來,安梅霞用傳統藝術表現“抗疫”主題,剪紙作品刀剪嚴謹,構思巧妙、線條古樸大氣、獨具神韻,居家防疫期間,先后創作了《護佑蒼生》《擔使命抗病毒》《驅邪娃娃》等剪紙藝術作品。表達了對醫護人員的美好祝福,傳遞了抗疫必勝的信心和力量。
2016年開始安梅霞受聘成為了秦安縣第一小學,第四小學,橋南中學的剪紙教師,為愛好剪紙的孩子門授課。
安梅霞說:“剪紙這件事我已經堅持了30多年,現在它不僅是我的職業,更是值得讓我奉獻終生的事業,我會繼續努力學習,挖掘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特征,以剪紙為傳統技藝,以當代元素為內涵,提煉出各種各樣的剪紙元素,使剪紙煥發活力,讓我們的秦安剪紙得到更好地發展和傳承。”
(新聞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