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秦安縣王尹鎮馬河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鄉村建設為抓手,以產業發展為主線,立足資源優勢,深挖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扮靚村容村貌、培育特色產業、厚植鄉風文明,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走進馬河村,寬敞整潔的道路和郁郁蔥蔥的綠化帶讓人眼前一亮。村內干凈敞亮的農家小院、圖文并茂的浮雕,以及老少皆宜的健身活動器材,透露出一片安靜祥和的田園生活氛圍。
“最近兩年村里變化比較大,自從小巷道硬化以后,村里的環境變好了,廣場、公園都有了,房前屋后衛生也打掃得很干凈,墻面也粉刷得好了,雕塑也做得很整齊,居住環境變好了,人也慢慢富裕了。”談起村子的變化,馬河村村民馬芳軍深有感觸。村子過去“臟亂差”的局面一去不返,徹底告別了垃圾、污水,拆除了私搭亂建,村莊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馬河村在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立足村情實際,在保留村莊原有獨特風貌、鄉土文化、產業布局的基礎上,著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村容村貌提升,將資源稟賦與村莊特色相結合,將基礎設施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相融合,堅決不搞大拆大建、盤活村莊閑置資源,全面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同時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作為精神扶貧的重要基礎和重要保障,以鄉風文明為根本,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活動,制定村規民約,破除陳規陋習,大力弘揚遵紀守法、勤勞致富、誠實守信的樸實淳厚鄉風民風。
“以村級陣地改造提升、巷道硬化、農網改造等項目建設為重點先后打造了風情環道,印象公園,河景故事,特色花卉等景觀,全面完成了村莊綠化,美化和亮化。”馬河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尹智敏告訴記者。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馬河村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結合撂荒地整治、土地流轉,進行土地托管,種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基地1000畝,設施大棚200余座,通過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村集體經濟運行模式,吸納王尹、云山2鎮涉及馬河、李磨、趙梁、潘河等4村農戶50余人就地就近務工,著力促進集體增收和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市場化運作、集中流轉撂荒地閑置地集體經營、發展特色產業的方式,在解決土地撂荒問題、化解流轉矛盾的同時,帶動入股群眾務工就業、致富增收,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實現百姓安居樂業的民生工程,不僅有利于改善農村環境、集約利用土地,還將不斷推進鄉村健康發展。如今,馬河村,寬敞平坦的道路四通八達,生態環境整潔宜人,特色產業日益興旺,群眾收入不斷提升,一幅宜居宜業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