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色如畫,山河盡染。走進秦安縣王鋪鎮師山村,環境美、產業興、鄉風淳的和美鄉村新畫卷徐徐展開。誰曾想,幾年前,師山村還是一個“灰頭土臉”的普通鄉村,泥巴路、污水溝和滿地的家畜糞便。如今,在各級黨委政府和駐村工作隊的大力幫扶下,王鋪鎮利用自身優勢,持續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讓師山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當然,這些變化也離不開師山村幫扶單位用心、用情、用力地幫扶。
甘肅省軍區和甘肅農墾集團是師山村幫扶單位,自幫扶以來,駐村幫扶工作隊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各個方面細化措施、精準發力,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作為中心任務,持續挖掘和充分發揮幫扶村資源優勢,以產業幫扶為重點,以科技培訓為抓手,以和美鄉村建設為目標,大力培育和重點扶持幫扶村蘋果、花椒和馬鈴薯三大產業發展,形成了“家家有果園,戶戶有產業”的發展格局。

王鋪鎮師山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姚文杰介紹說:“甘肅農墾集團近三年累計向幫扶村提供優質馬鈴薯原種330噸,肥料150噸,以‘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助推建成馬鈴薯新品種高產示范種植基地3000畝,試驗示范帶動種植馬鈴薯達到8000多畝,為當地馬鈴薯產業從小、散、弱向集約化、規;C械化作業方向發展拓寬了新的路徑!
“這幾年省軍區和農墾集團每年給我們發放洋芋、地膜和農藥,同時請來技術人員為我們進行技術指導,使我們的農產品質量、產量大大提高,收入也逐漸增高了。”王鋪鎮師山村村民李子平說道。
產業興了,生活富裕了,村莊治理成了擺在眼前的一個新課題。為做好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駐村幫扶工作隊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契機,通過村道路兩側栽植常青綠化樹、改造和修繕道路、平整垃圾集中堆放點、配套垃圾箱和清掃工具、文化健身廣場體育器材,進一步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同時聯合村“兩委”和公益性崗位,集中對村主干道巷道垃圾清理整治,加大宣傳力度,聚焦關鍵位置和重要節點,常態化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對垃圾堆放點等整治重點位置安排專人進行定期清理,并且不斷擴大參與范圍,從公益性崗位人員清理到全村人員參與,以“大環境帶動小環境”,不斷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我們駐村工作隊幫助幫扶村建立了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理機制,“支部書記包村、村干部包片、公益崗和黨員包巷、村民門前三包”的責任制,形成“村-巷-戶”的無縫隙人居環境網格化管理,提升了幫扶村的人居環境整體面貌。“王鋪鎮師山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姚文杰說道。

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一點也不過時;A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后,一直是困擾群眾脫貧致富的攔路虎,為打破這一發展瓶頸,師山村“兩委”班子搶抓政策機遇,上下奔走、爭取資金,一項項扶貧項目先后落地生根、一件件民生實事接續落實,全面暢通了群眾的“出行路”,徹底打通了增收的“致富路”。自來水到戶全覆蓋、危舊房全面清零,標準化衛生室、文化廣場建設和太陽能路燈的安裝等等,每一項都極大地改善著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昔日,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大車進不來、產品出不去;村民摸黑趕路、肩挑背扛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
王鋪鎮師山村村民朱小勤說:“以前是土路,干啥都不方便,現在給我們打了水泥路,又通到家門口了,我們干啥都方便了,以前蘋果都是人擔的,現在不用了,可以用車直接從地里拉到家里!
志愿服務有溫度,文明實踐開新花。依托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師山村不斷完善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持續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開展“美麗庭院”“孝老愛親”“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公婆”等新時代文明評選活動,注重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文明程度,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計劃,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王鋪鎮師山村村文書李國艷說"村兩委和幫扶工作隊經常組織志愿者為留守老人、殘疾人、特困供養人員理發、打掃衛生,在傳統節日經常邀請特殊困難人員一起過節,為他們送禮品,給他們帶去節日的祝福。農閑時經常組織村民參加乒乓球比賽、跳廣場舞進一步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這些生活中的文明風尚,正是公民道德建設形成的聚變效應,撲面而來的文明新風,讓人感受到新時代新農村的鏗鏘律動。
今天的師山村,設施齊備,亭臺掩映,果園遍山,村美人和,這張鄉村振興“發展卷”是駐村工作隊多年來助力這片土地振興發展的實踐與堅守。如今,來自甘肅省軍區和甘肅農墾集團的新一批干部接過駐村工作“接力棒”,他們紛紛表示,將握穩鄉村振興接力棒,迅速轉換角色,沉下身心融入群眾,盡快熟悉工作環境和村情民意,與村“兩委”干部齊心協力,繼續從“心”出發,用心“答卷”,為師山村的接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