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繁花勝長風 此刻人間最喧囂
——秦安縣2024年春節社火匯演側記(二)

社火的鼓點重重敲在心頭,人間喧囂熱鬧在此時達到頂峰。
“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不過年。”時至甲辰龍年正月十三,雖然傳統的大年已過,但對于秦安縣的廣大群眾來說,好戲正酣。為大力弘揚優秀民俗傳統文化、挖掘和展示秦安豐厚的文化資源、豐富和活躍春節期間的群眾文化、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2月22日,秦安縣2024年春節社火匯演活動在這一天帶著新春的問候和祝福隆重登場。

“狂歡”“沸騰”,詮釋了傳承千年歷史的民俗文化盛世景象,高亢的嗩吶聲、震天的鑼鼓聲,精彩的社火表演,這一天,成紀大地被熱情洋溢的社火隊伍“點燃”,游人如織,萬人空巷。

社火重啟,熱鬧重啟,傳承不斷。作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春節壓軸“大戲”,社火包含了傳統文化中的許多非遺項目,是流行于秦安縣各鎮的一種春節娛樂表演活動,形式獨特,隊伍龐大,裝扮典雅,表演古樸,展示內容多為愛國、從善、盡孝等歷史典故,是這片黃土地上的文化根脈。歲歲年年,一代代媧鄉人將它延續傳承。通過鬧社火、辦社火、看社火,訴說一年的豐收喜悅,祈求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谷豐登。
“現在農村多是老人,年輕人長年外出打工,我總是在擔心社火的傳承問題,現在看來這種顧慮可能有點多余了。”返鄉鄉賢王先生在觀看完社火表演后表示。

春意未萌,寒意料峭。當天,秦安縣城各主要干道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鼎沸,成千上萬名城鄉群眾從四面八方涌來,爭相觀看這一最接地氣、最具年味的民間藝術表演。17鎮及相關行業企業的社火展演隊伍帶著新春的問候和祝福,整裝齊聚,隆重登場。他們扭秧歌、舞長龍、耍獅子、劃旱船、踩高蹺,合著鑼鼓的節奏,扭著歡快的舞步盡情地表演著。威武雄壯的鑼鼓、上下翻飛的彩扇、歡騰跳躍的舞獅以及經典的扮相、幽默的互動,為群眾帶來無限的歡樂。還有各具風格裝飾彩車,充分展示近年來秦安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展現智慧勤勞、崇文重教、誠信包容、敢為人先的秦安人民幸福和諧的生活狀態,盡顯文明樂觀、人文之城的風采。

“攢勁!”“好!”人群中不時有喝彩聲、歡笑聲傳來。大家或拿出手機記錄這精彩的瞬間,或抱起孩子共享這歡樂時光,處處彌漫著歡樂祥和的氛圍。

觀看社火表演的觀眾李女士開心地說:“真熱鬧,真好。你看大家都多開心。好多年沒看社火了,今天看得很過癮!這才是年味。”
“很多年沒有看到社火表演了,今天能看到真是高興,老百姓的生活好了,精神頭足了,社火也就耍起來了,像這樣的民間藝術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年近70的王老先生難掩激動。

鼓聲隆隆,激發全面建設秀美秦安的壯志豪情;彩帶飛舞,舞出多彩生活的姹紫嫣紅。鏗鏘的鼓聲,是時代的強音,它在歌頌充滿生機的今天,召喚前程似錦的明天!傳承的是文化,感受的是魅力,綻放的是笑臉,融合的是團結。
“在我小的時候,奶奶經常帶我們觀看縣上的社火表演,她經常會把自己知道的民俗故事、禮儀習俗講給我們聽,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如今,奶奶已經去世了,我再帶著我的孩子來觀看,讓他們感受咱們傳統文化的魅力。希望社火作為一種文化,能夠永遠地傳承下去。”正和孩子一起欣賞社火表演的路女士說道。

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是熱鬧,是習俗,是年味,是人間煙火,是老人眼里的懷舊,是大人眼里的欣喜,是小孩眼里的新奇,更是大家對美好明天的祝福。亦是記憶、鄉愁,更是不滅的鄉魂。

社火匯演,不僅僅是老百姓們圖個熱鬧,更多的是一種鄉土情結,它是在外游子思念故土的記憶,是孩提時代刻骨銘心的念想,是民間文化傳承者的炙熱表達,更是長期以來我們努力留存的民族印記。此時此刻老百姓們正用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傳遞著濃厚的節日氛圍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群眾性文化活動主要面向基層百姓,社火活動原本就是老百姓最受歡迎的文化活動,在群眾中間有深厚的基礎,因此,大家的參與性也很高。還舞臺于民,不僅僅是筑牢基層文化基礎的一項有力保障,更是拉近縣委、縣政府與群眾距離的一根紐帶。此次活動掀起了秦安縣今年文化惠民活動的熱潮,也將為我們今年繼續開展好各項工作有一個良好的開局。”秦安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數千年前,古時的人們進行社火表演。現如今,同一個儀式,卻由不同的人來進行。滄海桑田悠悠過百年,即使已物是人非,但有些東西依然可以穿透歲月,出現在大眾的眼前。 (編輯:李曉兵 責編:路淑娟 編審:王小濤)

(新聞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