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是保障農村基層治理、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經濟力量。今年以來,秦安縣五營鎮根據本地資源稟賦,認真研究、細心謀劃、突破難點,在抓落實和抓執行上狠下功夫,助力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注重謀劃“搭臺子”,產業集群顯成效。為培育和發展符合鎮情實際的特色產業,五營鎮通過合作共建的模式,在地理條件相對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的張塬村建設具有11座冬暖棚、34座春暖棚、總面積達2.1萬平方米規模的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區。在雒塬村利用清水源專業合作社閑置春暖棚38座,訂單式發展種植金絲皇菊項目。在大牛洼流域通過村集體抱團發展,利用撂荒地整治種植玉米產業園,全鎮村集體經濟產業集群初顯成效。

注重發展“架梯子”,嚴管厚愛促作為。從建園伊始,鎮黨委主要負責人抓資金來源、抓項目落地,班子成員抓落實、抓進度,村支部落實具體工作、黨員群眾全程參與,形成四級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為最大限度發揮組織優勢,讓黨建工作賦能產業發展、集體增收,在張塬產業園,將關聯的11個村黨支部聯合起來,成立產業聯合黨委,每個支部采取“1+3+4”的模式,即認領1個冬暖棚,外加3個春暖棚,固定4名專責人員。在雒塬金絲皇菊產業園,成立臨時黨支部,采取“4+3+3”的模式,即每個村認領4個大棚3個小棚,固定3名專責人員,發動支部在家帶富黨員+脫貧勞動力,有償參與經營和日常管護。又為脫貧人口穩定增收提供了保障。

注重增收“選苗子”,蓄好源頭引活水。利用全縣發展秦安白脆瓜的契機,主動融入全縣發展格局,在張塬村產業園冬棚內培育各類花卉苗木,在春暖棚內種植白脆瓜,茬后跟種辣椒、西紅柿等應季蔬菜,已成為鎮域經濟發展的一枝新秀。在雒塬村春棚內,針對馬川等6個非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單一,增速緩慢、實體化運行不佳的現狀,訂單式發展種植金絲皇菊項目;針對北山流域花雙等5村撂荒地嚴重,在大牛洼流域種植玉米380畝,為壯大村集體經濟蓄好源頭,努力實現今年村集體經濟增收的目標。 (編輯:李曉兵 責編:路淑娟 編審:王小濤)
(新聞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