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秦安縣王鋪鎮立足鎮情實際,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長遠謀劃“一軸兩核三中心五片區”基礎上,提出“一梁一特色,梁梁有產業,八梁八基地,鎮內大循環”年度工作規劃,堅持多產業共同發展,著力打造馬鈴薯、玉米、小雜糧等糧食作物基地,延伸產業鏈條,不斷增加村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

建設神仙嶺流域馬鈴薯產業園,奠定馬鈴薯產業鏈基礎。2024年,王鋪鎮緊扣糧食安全,從全鎮角度對特色產業進行統一規劃、引導、布局,把馬鈴薯產業作為推動鎮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的區域特色產業。通過多方聽取意見,現場踏勘論證,在鎮域北側省道S207線以西、鳳凰山和神仙嶺之間區域實施神仙嶺流域6000余畝馬鈴薯產業園建設,主要培育種植青薯、隴薯系列品種,采用“脫毒良種+黑膜覆蓋+配方施肥+病蟲防控+農機耕作”的高產高效標準化馬鈴薯種植技術。通過基地示范,為全鎮馬鈴薯產業鏈條循環奠定了基礎。

成立現代農業產業園黨委,激活馬鈴薯產業鏈“密碼”。王鋪鎮把黨組織融入產業發展鏈條,成立由“馬鈴薯產業片區黨支部、良種玉米產業片區黨支部、仙嶺文旅黨支部、小雜糧產業片區黨支部、養殖產業片區黨支部、林果產業片區黨支部”6個黨支部構成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黨委,積極探索“產業黨委+薯業協會+集體經濟+合作社+基地(產業園)+農戶”發展模式,由新成立的王鋪鎮現代農業產業園黨委統籌調度,充分發揮本土專業合作社懂農業生產、擅長經營的優勢負責基地耕種、田間管理及收獲全過程,整合村集體發展資金及支部領辦合作社成立強村公司,農資、農機和施工聯合社參與基地農業生產全過程。同時,農戶在取得土地流轉等固定收益的基礎上,帶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充分發揮基地“聯農帶農”機制,實現土地和勞務雙收益。
繁育馬鈴薯“金種子”,促進馬鈴薯產業鏈持續發展。在馬鈴薯產業鏈打造過程中,王鋪鎮為解決馬鈴薯原種價格高、群眾采購不便的問題,同時考慮到原原種具有傳代穩定性、保持品種純度和防止病蟲害的能力。年初,馬鈴薯產業片區黨支部通過探索新型種植模式,引進了馬鈴薯原原種種植的最新技術。“王鋪鎮馬鈴薯原原種培育基地占地10畝,建有南北通透簡易大棚10座,已于5月中旬完工,6月中旬種植完成,預計9月底收割。每年可種植兩次,栽種幼苗100余萬株,根據當前原原種價格0.5元每個,年產值約150萬元,可種植馬鈴薯原種900畝,在保持品種優良的基礎上,大大降低種植成本,有效帶動群眾增收、鄉村致富。”王鋪鎮相關負責人說。

建設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推動馬鈴薯產業鏈協同發展。今年以來,王鋪鎮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構建馬鈴薯產業“產、加、銷”貫通、打造小雜糧和胡麻油等鄉土特色品牌為主要目標,在王鋪鎮區選址建設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占地面積50畝,包括馬鈴薯產業上下游育種加工和胡麻油、小雜糧掛面等特色農產品加工兩大板塊。建設了馬鈴薯原原種育種網棚10座,引進馬鈴薯脫毒的試管苗移栽種植最新技術;建設占地約3700平方米的交易市場及馬鈴薯粉條加工車間一處。全面形成了集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鎮域馬鈴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態勢,打造鎮域農業全產業鏈,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在提高農特產品產出效益的同時,園區內可提供150個就業崗位,解決王鋪新村易地搬遷安置點居民就近就業問題。此外,王鋪鎮采取“電商+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運營模式,積極培育打造王鋪鎮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和附加值,建設王鋪鎮電商銷售平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逐步形成了完整馬鈴薯產業發展鏈,為推動全鎮農業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