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秦安縣市場監管局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緊緊圍繞全縣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建設,創新運用信用工具規范市場秩序,強化協同監管、聯合懲戒和信用修復,著力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市場監管”新模式,持續打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推進聯合懲戒,失信“處處受限”。持續加強部門協同和信息歸集共享,建立涉企信息歸集公示共享聯席會議制度,按照“誰產生、誰提供、誰錄入”的原則,將市場主體的登記注冊、行政許可、企業年報、行政處罰、經營異常、嚴重違法等信息及時有效歸集公示,對違法失信者,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并公示,并納入重點監管范圍,在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授予榮譽稱號、銀行貸款等方面受到信用限制,形成“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強力震懾,倒逼企業注重自身誠信建設,提升信用管理水平。本年度已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企業、標記為經營異常狀態115條。

聚焦信用分類,精準靶向監管。將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有機融合,依托“互聯網+監管”平臺對全縣6972戶存續企業進行了A、B、C、D四個信用風險分類等級“精準畫像”,督促各部門在制定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抽查工作計劃時全面運用經營主體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并合理確定、動態調整抽查比例和頻次,通過對低風險企業采取觸發式柔性監管,最大限度實現“無事不擾”,對高風險企業高頻次、全方位監管,讓信用監管長出“牙齒”,實現嚴格監管“無處不在”,真正達到了為監管增效、為企業減負的目標,有力維護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本年度全縣發布任務數141條,實施信用分級分類抽查數119個,信用分級分類抽查占比達82.56%。
完善信用修復,全力助企紓困。實時跟蹤失信經營主體信用情況,按照“流程最優、材料最簡、成本最低”原則,開展線上線下“雙通道”提醒,通過網上公示、短信提醒和上門督促指導等方式全方位告知經營主體信用修復途徑,提供專人跟蹤全流程指引幫辦信用修復;對于因未按時年報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的經營主體,補報年報后,只需網上提交申請材料即可完成修復,真正實現讓“企業少跑路、數據多跑腿和不見面審核”,切實保障經營主體合法權益。今年以來,已移出經營異常名錄和標記異常經營狀態187戶。

突出宣傳引導,凝聚社會合力。通過網站報刊、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媒介多渠道、全方位向社會廣泛宣傳企業信用監管的工作實效和典型案例,以及在現場執法檢查時的積極宣講政策、答疑解惑,不斷增強經營主體和社會各界對開展信用監管的認知度,實現企業從“被動列入”到“主動修復”,全力營造出“政府公正監管、企業誠信自律、社會公眾監督”的良好氛圍,不斷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