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產業融合正成為驅動鄉村經濟循環發展的核心引擎,近年來,秦安縣王鋪鎮以特色農業為基礎,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巧妙地打出產業融合“組合拳”,為鄉村經濟循環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王鋪鎮有著獨特的地理條件,這里的土地孕育出了品質優良的洋芋、菜籽、胡麻、雜糧等作物。長期以來,這些農作物大多以初級產品的形式進入市場,農民收益有限。面對這種形勢,鎮黨委、鎮政府以“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統籌謀劃發展。立足王鋪地理區位特點,充分挖掘資源稟賦優勢,建成了占地70畝的王鋪鎮農特產品加工產業園。

產業園由鎮域主導產業馬鈴薯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區和馬鈴薯粉條、胡麻油農特產品加工、雜糧面粉掛面廠等功能區組成。走進神仙嶺食用油加工廠,可以看到一臺臺先進的設備正在對胡麻籽、菜籽進行加工,經過多道工序,香醇的食用油被生產出來。這些食用油保留了原料的天然營養成分,在市場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食用油加工廠的建立,不僅解決了當地菜籽、胡麻的銷售問題,提高了產品附加值,還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
神仙嶺食用油加工廠負責人楊興旺告訴記者:“我們這個廠是今年四月份籌建,目前已經全部進入生產狀態,王鋪鎮胡麻和菜籽的種植面積大,我們以高出市場3-5毛的價格收購胡麻和菜籽,一天的出油量在8噸左右。通過與鎮政府的合作,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增加了農戶的收入。”

粉條廠內,工人們忙碌地將洋芋加工成粉條。優質的洋芋經過清洗、磨漿、漏粉等一系列流程,變成了晶瑩剔透、口感爽滑的粉條。這些粉條憑借其優良的品質,在市場上擁有穩定的銷路和良好的口碑。粉條廠的建成運營,大大提高了洋芋的經濟價值,讓種植洋芋的農民獲得了更多的收入。
面粉廠和掛面廠則是圍繞雜糧和小麥展開生產。面粉廠將當地產的小麥和雜糧精細研磨,生產出多種類型的面粉,滿足了不同消費者對于面粉的需求。而掛面廠則利用這些面粉,制作出各種口味和類型的掛面。無論是原味的小麥掛面,還是添加了雜糧營養成分的特色掛面,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這些產品的生產加工,帶動了整個雜糧和小麥產業鏈的發展。

胡芳紅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芳紅介紹道:“我們主要從周邊收購各種優質雜糧,然后將其加工成面粉,每天的用工量在10-20人左右,我們的面粉品質好,消費者比較認可,線上主要是銷往北京科技大學和津南區,線下主要銷往周邊縣區。”
為了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王鋪鎮還在園區附近建設了散養土雞廠。在這里,油渣、洋芋皮等邊角料不再是無用之物,它們成為了養雞廠雞群的優質飼料,不僅減少了園區廢棄物的排放,還降低了養雞成本,提高了整體經濟效益。
為提高農戶的種植積極性,企業還以高于市場平均價格就地收購優質原料,這一舉措為農民吃下了“定心丸”。農民不再為農產品的銷路擔憂,收入也有了穩步增加。同時,王鋪鎮還著力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仙嶺嘉糧”,從原材料的精心挑選到生產過程的嚴格把控,再到產品包裝的獨具匠心,每一個環節都彰顯著對品質的追求。這些特色品牌在市場上正在嶄露頭角,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

王鋪鎮園區負責人表示:“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通過推進產業融合,疏通農副產品從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的各個環節,打造產供銷一體化平臺,將特色產業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發展的優勢,促進了園區經濟循環穩定增長。”
鎮黨委、鎮政府還出資參與產業建設、出臺優惠政策、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指導,培育了一批有創新意識的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合理的分紅機制,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的成果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數據上,更體現在村民們的生活變化中。鄉村的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

如今的王鋪鎮,產業興旺、生態宜居、農民富足。產業融合發展讓鄉村經濟不再是單一的農業生產,而是形成了一個有機的循環發展系統。其成功經驗為周邊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增添了一抹亮色,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