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寒風凜冽,大棚內卻溫暖如春、暖意融融。時下,在秦安縣王尹鎮李磨村的裝備式冬暖日光溫室大棚內,一行行反季節白脆瓜瓜苗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走進大棚,一株株翠綠的瓜苗整齊排列,地膜覆蓋在四周以保持保溫保濕效果。滴管裝置深入土中,持續為瓜苗提供充足的水分。大棚負責人正忙著進行除草、固土,調控棚內溫度、濕度等工作,確保每一株香瓜苗都能得到有效管護。
“我們白脆瓜苗是11月初栽種的,現在主要工作是在苗子周圍填土、除草、澆水,然后后期等著勻瓜苗。目前最主要的是保持室內的溫度,溫度必須保持在30°左右,確保棚內溫度滿足瓜苗生長期間的需求。”秦安縣潤惠源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小軍一邊在設備上調控著棚內溫度一邊向記者介紹道。
產業發展是群眾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王尹鎮緊緊圍繞“興產業、帶就業、促增收”的發展思路,多措并舉、多點發力。今年建成裝配式冬暖日光溫室3座,先是合理利用大棚種植福琪4088型西紅柿,成功打造了李磨村福琪4088型西紅柿基地。繼福琪4088型西紅柿喜獲豐收之后,堅持“合理布局、規模發展,優化結構、錯峰上市”的原則,搶抓時機,種植反季節白脆瓜,讓大棚成為農戶們的致富“窗口”、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金鑰匙”。
王尹鎮李磨村黨支部書記張剛強告訴記者:“我們建設的3座裝備式大棚,其中一座是14*100米,另外兩座是80*100米的。在7月份建成之后,頭茬種植了福琪4088西紅柿,現又二茬種植了反季節白脆瓜。目前共栽種白脆瓜苗8500株,每株產量在3斤左右,按照往年每斤40到50元左右的價格計算,能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20萬元。”
近年來,王尹鎮因地制宜,在“大棚經濟”上做足文章,按照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高產、高效、優質的“大棚”產業,通過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技術指導等系列舉措,促進了農業產業鏈延伸、增收鏈拓寬,實現了“大棚經濟”效益最大化,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使溫室大棚真正成為了群眾的“小康棚”,為鄉村振興賦能。
(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