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落于秦安縣北街的興國寺,宛如一顆鑲嵌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散發著穿越時空的光輝。這座始建于元至順年間(1330年—1332年)的古剎,又稱“興谷寺”,俗稱官寺。明代嘉靖年間,胡纘宗將“興國梵宮”列為“秦安八觀”之一,題寺額并書“般若”二字于殿門,為這片圣地增添了濃厚的人文色彩。
興國寺坐東朝南,布局嚴謹有序,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金剛殿、天王殿、接引佛(韋馱)殿、般若殿,兩側有鐘樓、鼓樓、伽藍殿、菩薩殿。般若殿作為全寺的核心,其建筑風格堪稱元代木構藝術的典范。單檐歇山頂的設計莊重大氣,琉璃花脊與正脊中央的琉璃脊剎交相輝映,正脊兩側等距排列著獅、狗、虎等蹲獸,垂脊飾以靈動水紋,戧脊上亦點綴蹲獸,端部更飾以嬪伽,盡顯工藝之精妙。檐柱六根,當心間兩根尤為渾圓碩大,柱頭卷剎呈覆盆狀,柱礎素面圓形,四根角柱則更為粗壯,既穩固又美觀,展現出古代工匠對建筑美學的獨特理解。

步入殿內,梁架結構一覽無余,元代首創的斜梁構件巧妙地支撐起整個屋頂,彰顯出當時建筑技術的高度成熟。前檐斗拱繁復而不失韻律,六鋪作三下昂計心造與補間鋪作的45度斜昂相得益彰,而兩山和后檐斗拱則采用五鋪作雙下昂計心造里轉偷心造雙跳華拱,通過調整前柱頭標高確保整體平衡。這般匠心獨運的設計,讓般若殿外觀雄渾穩定,輪廓協調秀美,宛若一幅立體畫卷。

大殿欄額上方懸掛的“般若”匾額,由胡纘宗親筆書寫,字體古樸雄渾,兼具書法藝術與文化內涵,堪稱不可多得的珍品。這座歷經歲月洗禮的古剎,不僅承載著宗教信仰的深厚積淀,更以精湛的建筑技藝和豐富的文化意蘊,成為研究元代建筑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自1963年起,興國寺先后被評為縣級、省級乃至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國家文物局投入300余萬元對其進行修繕,使其重煥光彩。如今,興國寺般若殿作為甘肅省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筑之一,以其獨特的元代建筑風格和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繼續向世人講述著那段遙遠而又輝煌的過往。
(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