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鋪鎮吳河梁流域3000畝良種玉米種植基地
時下的秦安,山川疊翠,生機盎然。從川塬到山嶺,從現代化智能溫室到連片的產業基地,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圖景正徐徐展開。
今年以來,秦安縣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以“工業主導型+農業優先型”為目標定位,積極探索創新發展路徑,推動傳統農業朝著現代化、集約化、品牌化方向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具有秦安特色的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中山鎮蔚文村強村公司
產業集群: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
在中山鎮蔚文村占地800平方米的“強村”公司車間內,全自動榨油機高效運轉,胡麻油與菜籽油緩緩流入儲油罐。
“強村”公司負責人邵藝榮指著整齊排列的蕎麥粉、玉米糝子等包裝產品介紹說:“過去農戶各自經營,存在規模小、成本高的問題,如今公司統一采購原料、組織加工、拓展銷售渠道,大幅提升了產品附加值。”
此前,農戶個體經營面臨規模小、成本高、競爭力弱等問題,農產品附加值難以提升。為破解這一難題,秦安縣聚焦產業集群化發展,推行“合作社+農戶”聯動模式,將分散農戶納入產業鏈,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

▲千戶鎮四坪村中藥材基地
秦安縣還注重產業生態構建,培育“鏈式反應”循環體系。王鋪鎮在吳河梁流域打造3000畝良種玉米機械化種植基地,并配套建設500頭規模肉牛養殖基地,形成“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的生態循環鏈。
“這種種養一體化的循環模式,既能減少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又能降低養殖飼料成本,提高土壤肥力,可謂一舉多得。”王鋪鎮鎮長王鍇介紹道。

▲劉坪鎮“智慧果園”
科技賦能:從“靠天吃飯”到“智慧耕作”
以前,農戶們只能“看天色”安排農事,干旱時節盼雨水,病蟲害突襲時束手無策,產量和品質都難以保障。如今,智慧農業的廣泛應用正在重塑秦安農業發展格局。
在劉坪鎮萬畝蜜桃生產示范基地,數字化“智慧果園”令人眼前一亮。安裝在果園里的傳感器和氣象站會把溫度、濕度、光照等數據實時傳輸到控制系統,實現自動監測。劉坪鎮周灣村黨支部書記康雅君說:“有了這套系統,我們足不出戶就能掌握土壤墑情、病蟲害情況,還能及時指導果農精準施肥、科學防治。”

▲葉堡鎮何坪田園綜合體
這樣的智慧化場景在秦安大地隨處可見。千戶鎮天城堡村白脆瓜大棚內,智能溫控、水肥一體化設備構建起精準管理體系,推動傳統農業向高效集約化轉型;葉堡鎮何坪田園綜合體運用無土栽培、立體種植等技術,讓辣椒、西紅柿等特色蔬菜品質不斷提高。
葉堡鎮何坪田園綜合體的種植大戶高原感慨:“曾經望天收成的日子總算改變了,如今靠著先進技術,土壤肥沃、水質優良,種出的辣椒、西紅柿等蔬菜品質上乘,還打通了零售、采摘、商超供貨等多元銷售渠道。”

▲安伏鎮安川村白脆瓜種植基地直播
品牌突圍:從“土特產”到“甘味”名片
過去,秦安農特產品因缺乏品牌包裝與市場渠道,優質果蔬難以打開銷路。為打破僵局,秦安縣主動求變,以電商為突破口,將傳統農特產品與現代品牌戰略深度融合,讓“藏在深山”的好物走向全國。
“安川村種植白脆瓜歷史悠久,采用傳統農耕與現代技術結合的種植方式,種出的白脆瓜果肉脆甜、汁水充足。”在安伏鎮安川村白脆瓜種植基地,主播們正通過直播平臺,向全國網友展示白脆瓜從種植到包裝的全過程。
據了解,憑借“產地直供”的優勢,安川村的白脆瓜單日銷量達2500多斤,銷售額突破5萬元,榮登全國抖音甜瓜人氣榜第17名,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秦安農特產品出口
近年來,秦安縣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成功培育秦安蜜桃、花椒、蘋果等3個地理標志產品和10個“甘味”品牌,區域品牌價值突破100億元。這不僅讓秦安的農特產品走出深山、暢銷全國,更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秦安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

▲王尹鎮馬河流域千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
從科技賦能的智能溫室集群到綿延成片的特色產業基地,從全自動榨油生產線轟鳴的村級車間到貫通產銷的數字化供應鏈體系,秦安正以“工業主導+農業優先”的雙輪驅動,沿著特色產業發展之路穩步前行。
(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