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在馬鈴薯產業鏈打造過程中,秦安縣王鋪鎮為解決馬鈴薯原種質量低、價格高、群眾采購不便等問題,通過積極探索新型種植模式,引進了馬鈴薯原原種種植的最新技術,取得了良好成效。
初秋時節,馬鈴薯原原種繁育基地里生機盎然。溫室大棚內,嫩綠的原原種幼苗整齊排列,工作人員正背著噴霧器有條不紊地噴灑農藥,一旁的智能化噴水系統規律運轉,細密的水霧滋潤著每一株幼苗。這片承載著鄉村振興希望的“金土地”,經過精心培育,已成為當地特色農業轉型升級的標桿。
“以前全憑經驗,現在主要靠科技。”基地負責人楊興旺指著正在作業的智能設備介紹道,“這套一體化系統能根據土壤墑情和作物生長階段自動調節,農藥噴灑也采用了精準配比技術,既減少了浪費,又提高了成活率。”

王鋪鎮馬鈴薯原原種培育基地占地10畝,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利益聯結新模式。通過霧培、蛭石及椰糠離地基質栽培等原原種栽培技術,以及“脫毒種薯+雙白膜覆蓋+配方施肥+統防統治+專業化耕作”的“五統一”原種擴繁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
馬鈴薯脫毒苗是通過特定的技術手段,從馬鈴薯植株中分離出健康的莖尖或根尖,在無菌條件下培養形成無病毒的植株。馬鈴薯脫毒苗經過精心栽培,會結出一顆顆微型薯原原種,用原原種種在大田,產出原種。農戶們通過種植馬鈴薯原原種和原種,不僅可以減少因病毒引起的病害,還可以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
2024年,希森6號、大西洋等4個品種在基地試種成功,積累的寶貴經驗為今年的規模化培育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今年王鋪鎮依托馬鈴薯原原種培育基地的強大優勢,為文昌山流域的3000畝馬鈴薯種植片區提供了品質優良的馬鈴薯原原種,成為馬鈴薯基地的有力支撐。

此外,產業發展的紅利正不斷惠及當地群眾。基地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吸納周邊村民就業。王鋪村村民王彩霞算著一筆賬:“在家門口干活,既能照顧老人孩子,還能掙一些零花錢,特別好。”
下一步,王鋪鎮將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加大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積極培育本土技術人才。不斷提升原原種年產量,建成育、繁、試、推于一體的產業集群,力爭將其打造成知名的馬鈴薯種薯供應基地。
(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