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清水>>正文
清水大山深處久負盛名的“馬”社火揭秘(組圖)
(2014-2-18 20:47:22)  來源:清水縣委對外宣傳辦公室   打印本頁

  每年正月,清水大地各村莊都以各種形式慶祝春節,特別是初五、初九、初十、十二、十四、十五、十六等這些日子,群眾都會自發耍獅子、扭秧歌、劃旱船、唱小調、踩高蹺、“轉”馬社火。在清水縣白沙鄉太石村流傳著一種民間社火——馬社火。這一傳承已久,熱鬧非凡的“馬社火”每年正月都要在上九(或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伴隨著鑼鼓聲走村串巷、熱熱鬧鬧、雷打不動的“轉”起來,給新春的山村增添無限歡樂。

  太石村地處清水縣城東面,共有太石、藺家莊、郝羅、周嶺四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367戶3740人。太石村的馬社火地方特色濃厚、歷史悠久,在清水十里八鄉都久負盛名,并且有由“裝身子”、“出行”、“轉”、“搭貨”、“下馬”、“卸將”等六個部分組成的一套完整的程式與規矩。每年正月都要在上九(或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村里的大喇叭一大早就唱起了秦腔,沉浸在濃濃年味中的人們伴著熟悉的腔調從被窩里爬起來,直奔戲臺院,準備耍社火。

 

  一、“裝身子”

  “裝身子”是馬社火的第一個部分,包括“扎道具”、“穿戴”、“烤鼓”、“拉馬”、“上馬”、“綁鐙”、“嚇牲口”等組成環節。

  馬社火就是在馬背上演出的社火,是我國西部山區群眾根據居住的地形、地理特點和條件,借助畜力而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因其衍生于秦腔,是一個只演不唱的劇種。要按歷史戲劇故事裝扮成各個角色,穿戴傳統戲劇服裝騎在馬上,騾馬列隊成行,于進行間變化動作姿勢,敘述故事內容。因此,必須先“選戲”,不論是《二進宮》、《斬單童》、《出五關》、《回荊州》等等,村里的“社火頭”(村里多年從事且精通馬社火選戲、化妝、穿戴、表演等的人)選定戲后,鈸鼓響起,全村人們都向這里聚集,社火表演就算拉開了序幕。

  “打臉”(按照秦腔劇中人物臉譜化妝)。“戲”選定后,村里年輕體壯、手腳靈敏、能騎善演的年輕人就開始毛遂自薦演社火。“社火頭”根據劇情人物臉型、身材等需要選定演員后,入選的演員就開始用紅布帶將頭發向后扎起,勒住頭皮,使臉盡量變大,面部緊繃。幾位“社火頭”取上一小塊白色的熟化豬油或棒棒油(潤面油)用食指在演員臉上涂開抹勻后,并用各色的油彩為劇中人物“打臉”。

  “扎道具”(根據劇情,劇中人物身份、所持兵器等,自制相關演出道具)。農村的戲箱大多配備不齊、服裝道具時有短缺,在演社火時,經常需要“扎道具”已解決這一瓶頸。所扎道具包括劇中人物兵器(如刀、矛、劍、戟、搶、弓等),人物裝扮所用“紙花”(用紅、黃、綠紙折成扇子形的花,戴在人物頭上,綁在兵器、騾馬身上。一般只有所扮人物為神仙、坐騎為靈獸者才由此裝扮。)、“彩頭”(用紅黃被面扎成彩,戴在人物頭上,綁在兵器、騾馬身上。亦為所扮人物為神仙、坐騎為靈獸者才由此裝扮。)及劇中人物所擁“寶物”(如照妖鏡、翻天印、金剛圈等)等。

  “穿戴”(根據劇情,劇中人物身份為演員穿衣、戴帽、裝頭飾、綁彩頭、插紙花、配兵器等)。演員“打臉”結束后,就開始“穿戴”。受各村戲箱資源限制,所穿衣服、所戴頭帽、所持器物等都要與劇中人物官職高低、品級大小等嚴格排序,并經“社火頭”一一查看、層層把關,以防出現人物與穿戴不符。

 

  “烤鼓”。社火要耍,鑼鼓伴駕。馬社火的表演一樣離不開鑼鼓助威。古老的馬社火一直沿用的是牛皮鼓,鼓面一米左右,“轉”時一個人挎背在肩,一個人用鼓槌敲打,其鼓聲鏗鏘有力,回聲悠遠,猶如遠方炸開的春雷,預示著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牛皮鼓分陰面與陽面,陽面鼓聲干脆響亮,陰面低鳴沉悶。正月的天氣,常遇雨雪,鼓面受潮則鼓聲乏力。為能打出歡快熱烈的鼓點,人們經常會點燃一堆柴草,將鼓面移近,明火烘烤,只烤的鼓面潮氣散盡,牛皮緊繃之時,打起來才震動四鄉、威懾八鄰。

  “拉馬”。一個完整的“身子”,離不開一個“演員”,一個牽馬人,一匹好馬。每次社火“打臉”、“穿戴”之時,村民就自覺將自家的騾馬綁上紙花、帶上響鈴、整好馬鞍、帶上彩頭、墊好被褥,牽到舞臺院,以待“身子”選用。以前,家家戶戶都養牲口,不缺良駒好馬,每次“社火”所騎都是溫馴腳力足的好馬匹。春節期間,村里除了搭臺唱大戲、唱小調、“游燈”等外,還“轉”馬社火。如今,過春節時村里延續下來的娛樂方式只剩馬社火,就這馬社火也因村民外出務工,農業機械化普及等因素致使牲口越來越少,“社火”的坐騎逐步演變成了騾子,與其相鄰的趙溝村,已經用“驢子”轉了好幾年。

  “上馬”。“身子”裝好以后,就在舞臺院子里開始選坐騎、騎騾馬,俗稱“上馬”。“社火要耍好,騾馬要選好”。馬社火的表演除了馬上“演員”的表演之外,還需要坐騎的配合。坐騎一般要與其“臉色”、穿戴、身軀相匹配。如此一來,不僅增加了馬社火的觀賞性,也為“演員”的角色做足了襯托。

  “綁鐙”。“馬鐙綁得牢,‘身子’騎得穩。”“社火頭”一句叮囑,道出了馬鐙的重要性。的確,沒有一副適合“身子”的馬鐙配合,馬上的“演員”就猶如坐在了光馬背上,既用不上力,也沒有任何有效支撐,面對崎嶇陡峭山路,要騎得住,簡直難于上青天。因此,在“身子”“上馬”之后,牽馬人總是要根據自家馬背上的“身子”需要調整馬鐙,馬鐙幫合適,人馬都舒服。

  “嚇牲口”。或許是騾馬的記性不好;抑或是閑了一冬背上有了馬鞍不舒服;也有可能是惰性或認生,要“轉”社火的騾馬聽到鑼鼓聲、炮聲、車響聲和看到裝好的“身子”大都會現出一副驚嚇之勢,“身子”“上馬”也會狂奔亂跳一番。為使他們徹底適應這些聲響與騎在背上的“身子”。鑼鼓手與炮手會在“身子”“上馬”后,敲響鑼、打響鼓、拍響鈸、放響炮,對它們進行一番適應馴服,直至它們逐漸安靜、適應,才準備列隊出發。

  二、“出行”

  “出行”是太石馬社火的第二個部分,它由“排序”、“列隊”、“搭旗”、“鳴鑼”、“開鈸鼓”、“出行儀式”、“出行”、“轉村”、“上山場”、“爺店”院集中、“祈福”、“排隊”等環節組成。

  “排序”。裝好“身子”騎穩馬,兩個多小時的馬社火準備工作完成了。這時候,“社火頭”就會按照所選定的戲排序。秦腔劇一般都按出場先后次序排序,有時也按官職品級大小排序。而依照古典小說部分章節所演的社火一般都按照官職品級大小排序,官職大者一般靠后。在為社火排序的同時,騾馬也自然“列隊”,當天的社火的前后次序便定了下來。

  “搭旗”。社火“出行”時,旗手列隊前。每當社火“出行時”,總有幾十桿黃旗組成的旗手隊走在太石村的社火最前面,旗幟飄揚在春節歡樂的鄉村巷道,飛動在靜美的田間小路。它們一般由10至15歲的男孩子擔任旗手,領著社火隊伍走村串巷、入院“轉”戶。

  “鳴鑼”。“鳴鑼開道”,表示社火即將來臨。鑼手一錘,直徑近一米的銅鑼聲響徹鄉野,為人們前來觀看傳遞信息,同時也提醒人們讓開大道。鑼聲如報春的驚雷,宣告嚴冬的過去,迎接新春的到來。無論男女老幼聽見這報春的鑼聲,都爭先恐后地趕來為社火隊幫忙助威,興高采烈地觀看社火隊的表演。鑼手走在旗手之后,一般由固定的人擔任,每年三次社火不能換人。“三十步一響。”鑼手張老漢說,“農歷每月最多三十天,有三十的是滿月,三十步一打,預示著事事圓滿;同時年三十日,是個團圓夜,三十響也代表全家團圓。”

  “開鈸鼓”。社火未“轉”,鑼鼓已響,為何此時還要“開鈸鼓”。原來太石村的社火,有著自己嚴格的規矩,社火未“轉”,鑼不響,鈸鼓不停,社火要“轉”,鑼聲響,鈸鼓規正。

  “出行儀式”。待一切都到位,就開始舉行“出行儀式”。由本年度的“會頭”(負責每年社火組織、唱大戲、村內祭祀、管理會錢等村內相關民俗文化活動的負責人)在舞臺上燃蠟、焚香、跪拜,并宣布當日馬社火“出行”。

  “出行”。“出行儀式”結束。一聲鑼響,鈸鼓響起,旗手在舞臺院門口整齊列隊。社火隊伍在舞臺院開始按次序“轉”起來。三圈之后,旗手奔涌而出,鑼手緊隨其后,鈸鼓手分兩組伴隨在社火隊伍前后。出了舞臺院,就開始“轉村”。這時候村里的男女老幼吃飽喝足,傾室而出,站在村路巷道兩旁。老漢們端著大煙鍋、捋著花白的胡須邊看社火,邊談論眼前社火中的戲份與那段世代口述相傳的歷史與傳說,老太太抱著小孫子指著看花臉,孩子們蹦跳著指認那個社火是自己的親人,姑娘們看著社火隊伍的裝扮笑靨如花,大家忘記了一切、任憑雪花潤濕衣服與頭發,不顧寒風掃過臉頰與周身,目光與心境只隨社火隊伍移動,全都陶醉在一年一度的狂歡中。

  “上山場”(清水各村不論大小,都有寺廟,多建于山上,有些規模較大的寺廟群眾又稱“山場”,故“去寺廟”又稱“上山場”。)太石村有四個自然村,每個自然村都要獨立“裝身子”,每次都要在寺院先“轉”。因此每次社火“裝”好后,都要先“上山場”,在“爺殿”(村內寺廟規模較小、或獨立的小寺廟又稱“爺殿”)院集中。

  每村上九、十五、十六都要“裝”社火,且這次要比上次多,每次多時規模可達五六十至百余騎。哪家社火先到“爺殿”院,也不能提前轉,只有等待其他三家社火在“爺殿”院聚齊后,每個村的社火都要選出一名代表,“下馬”上香,跪拜“祈福”。之后四個村的社火便在“爺殿”院里按先來后到的次序“轉”,每次所轉圈數亦要比上次多,“轉”完之后才能開始走村轉場。

  三、“轉”

  “轉”是太石村社火的第三個部分,主要有“排隊”、“由遠及近”、“先賓后主”、“廟始村終”等環節。

  “排隊”。四村社火在“爺殿”院“會師”“轉”完后,便開始走村轉場,“轉”村次序為郝羅村、周嶺村、藺家莊村、太石村。四村社火則按照“由遠及近”的規程排序。太石村的社火走在最前面,跟隨其后的是藺家莊村的社火,最后面的則是即將要“轉”的郝羅村的社火,倒數第二位的則是要“轉”的下一村社火。如此,每到一村,該村的社火就在最后,這種“先賓后主”的禮儀,在社火中也得到了具體體現。這種最原始的演繹、最樸實無華的社火,在看似粗糙的表演中,用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規矩”卻傳遞著一種文明、一種厚重的禮儀文化。

 

  從“爺殿”院出來后,鑼、鼓、鈸聲俱息,臨近村頭時全部響起。社火每到一村都要遵循“穿村而過”、“先爺殿后場子”(“場子”是馬社火在各村必須要“轉”的地方,一般指“爺殿”前、打麥場、戲臺院、操場等公共場地。)、“自東向西”、“廟始村終”的老規程。不論是大雪紛飛、還是細雨如絲,都要在“爺殿院”、郝羅村山神廟、郝羅場、周嶺山神廟、藺家莊關公廟、飼養圈院、山神廟、太石村東頭子場、巷道、柳貨門、堡子場、村委會、瓦窯場、學校操場等共近20個場地轉,村里的每個場地又就近有相應的村民負責招待社火。

  人們借著祭祀的名義沿襲了“轉”馬社火的風俗,又借著“轉”馬社火的風俗發起了集市、社交、演藝等活動。于是社火的內容就越鬧越大了、越耍越遠了、越“轉”越響了,把傳統的民俗鬧進了現代人的視野,又將熱熱鬧鬧的社火“轉”到了家門口。太石村用這種最樸素的“轉”馬社火風俗將最真摯的感情蘊涵其中,社火的走街串巷不但將家家戶戶串聯了起來,也將每家每戶的感情鏈接了起來。那種親朋鄰里間彼此親近的自然流露,那些純樸的民風與真情,那種無聲的表演與心領神會的交流所碰撞出的火花,那一朵都是那樣燦爛,每一瞬間都異常幸福。

  四、“搭貨”

  “搭貨”(“搭貨”又名“端盤子”,是指社火在村內“轉”時,村民炒好菜、拿好煙、端好酒招待耍社火的人們。)是太石村社火的第四部分,包括“先小后大”、“交叉搭貨”、“送社火”、“社火送”等環節。

  “搭貨”包括將熱菜、涼菜、面條、扁食、炒蛋、面皮、涼粉、甜醅等吃的食物,也包括煙、酒、糖、茶、被面等用的東西。“搭貨”在太石村馬社火中也是一項沿襲多年的習俗,附近十里八鄉的社火統稱這個環節“端盤子”,唯獨太石村稱其為“搭貨”。“為啥叫‘搭貨’、啥時候開始?”村里今年已年近八旬的“社火頭”劉志遠老人也說不明白,“‘搭貨’就是對社火的一種招待,也是個人情世禮。以前‘搭貨’的時候最熱鬧,這一天村里人都會將自己家最好的菜端出來,讓耍社火的‘身子’、‘鑼鼓手’、‘旗手’、牽馬的人都好好吃一頓。以前人都窮,基本是每‘轉’一場’就吃一場,轉一天馬社火就享一天福。現在光陰都好了,‘搭貨’也好了,但吃的人卻基本上沒有了,現在的‘搭貨’沒有以前熱鬧了。”

  太石村的“搭貨”還有“先小后大”、“交叉搭貨”的講究。上九的社火不“搭貨”,十五郝羅村、周嶺村、藺家莊家“搭貨”,十六太石村“搭貨”。“搭貨”時,村民將熱菜、涼菜、面條、扁食、炒蛋、面皮、涼粉、甜醅等端給耍社火的人們品嘗。而“轉”社火也的確是個體力活,不論是騎的人、還是走的人,都有任務在身,一天下來,至少要走十幾公里路程,“搭貨”就成了必要的體力補充。

  “社火送”。一天的社火最終都會在太石村暫時結束,等所有的場子都“轉”完后,就會全部集中到太石村社火的“老巢”戲臺院。在這里,四村的社火又會“轉”四圈,之后太石村的社火繼續“轉”,同時“先遠后近”依次送別周嶺村、郝羅村、藺家莊三村的社火。三村的鈸鼓手打著鈸鼓,領著社火“轉”出場子,向自家村里行去,此時太石村的一組鈸鼓手會繼續敲打,讓社火在鼓點中“轉”,另一組鈸鼓手則跟隨出場回村的社火后面,送別一段路程,俗稱“鑼鼓送”。直待其余三村的社火全部送別,太石村的社火才開始勒馬歇腳。

  五、“下馬”

  “下馬”是太石村社火的第五個組成部分,它分為“下馬”、“轉運”、“脫臉”等環節。

  “下馬”。相鄰三村的社火全部送走之后,太石村的社火便開始“下馬”。“身子”要從馬身上按照排列的先后次序依次而下,下完后騾馬依次而回,“身子”全部在戲臺院走走,將騎在馬背上一天而幾乎僵硬的身體活動一番。同時還有要幫助村民完成“轉運”和“脫臉”兩個任務。

  “轉運”。在“身子”“下馬”后,村民會將一些愛哭愛鬧的嬰兒用棉被裹好,放在院里,讓“身子”從小孩身上跨過;或讓小孩在從做著各種姿勢的社火身邊鉆過,祈愿孩子們遠離厄運,好運開始。“身子”“下馬”時,村民還會準備好裁剪好的黃紙,為的是把社火的花臉脫下來,拿回家,俗稱“脫臉”。家中若有小孩哭鬧,就會燒掉“脫臉”,為孩子祈運解災。

  六、“卸將”

  “卸將”是太石村社火的最后一個部分,也是一年社火的最后一個環節,主要包括“卸身子”、“趕社火”。

 

  每年正月十六是太石村最熱鬧的一天。這一天,元宵節的歡樂還意猶未盡,太石村的遠親近鄰、村民們的親朋好友以及遠近聞聲而來的人們,都來看這古老的馬社火。

  這一天,太石村馬社火會是一年中最多的一次,也是“轉”的時間最長一次。以往在送別其他三村的社火后,太石村的社火就“下馬”解散。而今天,卻要重新從村東頭開始一路穿村而過,直至西邊村外。“社火頭”、“會頭”在村外燃香、點蠟、跪拜其身后,鑼、鼓、鈸全停,社火按順序依次“下馬”轉身,去帽、解衣、擦臉,頭也不回的回村,這一過程俗稱“卸身子”。“社火頭”、“會頭”會在所有社火都“轉”過身后,開始放鞭炮、大炮、花炮,用來嚇走“社火”,這一過程又名“趕社火”。

  “卸將”結束后,一年的馬社火就算結束了,同時也預示著春節過完了。從此,鑼鼓封存、戲箱入庫,要看社火,來年再見。

攝影相關圖片
麥積山雪景醉游人(圖) 走進太石村拍馬社火(圖) 天水迎來馬年第二場雪(組圖) 秦州大地正月十二耍社火(圖) 馬年首場降雪(組圖) 走進后川看社火(組圖) 走進梅江村拜早年(圖) 踏雪香積山(組圖) 探訪閆家溝冰瀑(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