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紙是我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清水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清水人民根據生活的不同需求,創造了獨特的剪紙風格。至今,清水的農家門窗、家具、炕圍上隨處都能看到剪紙作品。剪紙的手藝在民間世代傳承,相沿不衰。

王永蘭,今年55歲,是清水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她自幼受母親影響,耳濡目染,愛上了剪紙,一剪就是50多年。退休前,她是清水縣第一幼兒園的一名教師,在幼教工作中,她始終將剪紙和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剪出彩旗、花朵、文明用語等來美化教室;剪出蔬菜、水果、小動物等給孩子們指認。退休后,剪紙仍然是她最大的愛好。她將大半生的歲月奉獻給了孩子們,同時也奉獻給了剪紙藝術,剪出了多彩的人生。

2007年4月,王永蘭被授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覽入選杰出傳承人”榮譽稱號,圖為榮譽證書。

王永蘭的剪紙作品先后榮獲國家、省、市多個大獎。其中最值一提的是,2003年她的剪紙作品《家務事》在甘肅省民間剪紙藝術展覽中獲得特等獎,據說,當時舉辦方并未設特等獎項,評委們在看到該作品后深受震撼,才臨時決定設特等獎頒發給她。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榮譽,王永蘭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甘肅日報、甘肅經濟日報、天水晚報等多家媒體慕名而來,紛紛報道她的剪紙事跡。如今,在清水只要提到剪紙,都知道王永蘭,她已然成為清水剪紙的“代言人”。圖為天水晚報對她的專題報道,文章把她譽為“神剪”。

王永蘭剪紙是跟母親學的,而母親剪紙是跟祖母學的,祖母、母親都早已不在人世了,但她們的剪紙作品王永蘭小心翼翼地保存著,這是她對祖母、母親最好的紀念方式。圖為王永蘭保存的祖母剪的水壺。

圖為王永蘭母親剪的小鹿,神態非常逼真!白婺负湍赣H留下的剪紙不多,早些年我沒有收集,后來意識到卻晚了”她帶著些許的遺憾說。

王永蘭教過很多徒弟,他們中不乏優秀者,這讓她很欣慰。徒弟們的剪紙作品她精心的保留著,有的剪紙不小心撕壞了,她都重新拼接了起來。

圖為王永蘭最得意弟子的剪紙作品,據說她三歲就跟王永蘭學剪紙。

王永蘭從小生活在農村,作品所反映的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她親身經歷和親眼所見,題材多以清水農村民俗風情和現實生活為主。圖為王永蘭參加“中國夢·我心中的夢”2014全國剪紙藝術名家精品展報送的剪紙作品《過年》。

圖為王永蘭參加“中國夢·我心中的夢”2014全國剪紙藝術名家精品展報送的剪紙作品《童年》,作品反映的都是她童年在農村的生活場景,是她美好的童年回憶。

王永蘭的剪紙作品《花》。

王永蘭的剪紙作品《福娃》。

王永蘭的剪紙系列作品《農家事》,再現了清水農村的生活、耕作場景。正是憑借這些剪紙作品,她在清水剪紙藝人中脫穎而出,被選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水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

圖為王永蘭現場剪紙,她沒有打圖稿,隨意拿起紅紙疊一疊就開始剪。

一會兒工夫,她剪出了兩只生動的蝴蝶,并送給我留作紀念。

王永蘭珍藏著很多的老照片,大多是她剪紙時的場面,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個故事,是她剪紙人生的最好回憶。

退休后,王永蘭的生活閑暇了很多,早晨鍛煉身體,下午剪剪紙,晚上去廣場跳舞,偶爾也會出去旅游。一直以來,她都想辦個剪紙培訓班,把剪紙這門手藝傳授給更多的年輕人,讓他們傳承下去。“只要肯學的,我都會教”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