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清水縣委團結帶領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努力攻堅克難,奮力真抓實干,全縣呈現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深化改革穩步推進、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黨的建設不斷提升、作風建設成效顯著、崛起跨越勢頭強勁的良好局面。為展示清水發展成就,清水縣委外宣辦與清水縣原文化館館長朱誠樸同志協調聯系,將朱誠樸同志畢生珍藏的圖片與大家一起分享,以【清水印跡】專題報道的形式,從經濟社會、人文歷史、民風村情、自然風貌等方面,以詳實的資料說明、大量的圖片對比、親歷者現身說法等形式,全面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以來,勤勞樸實的清水人民在歷屆縣委、政府班子領導下,建設美好家園,創造辛福生活的艱辛歷程,為新常態下開創清水崛起跨越發展新局面、譜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篇章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清水印跡】
精準扶貧 我們一路前行

(上世紀90年代初群眾住房)
昔日茅草屋、土坯房,現在磚混房、小洋樓;昔日羊腸小道,現在水泥硬化路;昔日飲用山泉水,現在通上自來水……這一切只是近年來清水讓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縮影。

(如今群眾住房)
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清水縣始終迎難而上,一件件“接地氣”的民生實事,給群眾生活帶來了新變化。但目前全縣還有121個貧困村15943戶7.33萬貧困人口。面對貧困人口多、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的現實,決定了全面開展精準扶貧的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科技扶貧——推廣玉米覆膜技術,圖片攝于上世紀90年代初)

(扶貧攻堅——雙壟溝播玉米覆膜)
清水縣在總結歷年扶貧開發的經驗、雙聯行動、“458”下基層的基礎上,今年又開展精準扶貧“11558”下基層活動,全面推進扶貧攻堅。下基層干部直接到貧困群眾的熱炕頭、田間地頭,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憂、所盼,找準扶貧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在扶貧方式上,變以前的“輸血”為現在的“造血”堅持科技扶貧;在項目上,探索和推廣低成本、少欠賬、群眾可選擇的發展模式,切實解決好群眾的脫貧和發展問題。在扶貧政策上,大力幫扶,優惠措施,既滿足群眾發展所需、又要逐步鏟除“等、要、靠”的懶漢思想。截至目前,全縣下基層干部已幫助各村制訂發展規劃和幫扶工作方案,涉及基層設施建設、困難群眾幫扶、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環境治理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扶貧攻堅——大力發展以核桃為主的林果產業)
據悉,自雙聯行動以來,清水縣共為群眾幫辦實事4355余件,落實幫扶資金2.67億元,發放雙聯惠農貸款3354戶1.67億元,發展種植業29.8萬畝,修建道路49條186.78公里,建成安全飲水60余處,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安置群眾1991戶9794人,改造農村危舊房4850戶,培訓“兩后生”2544人,扶貧對象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達到了18.1%,民生得到了持續改善。尤其是去年以來,清水縣全面實施“六小民生實事”和“十三大惠民工程”,新修改造10背街小巷2條,硬化、改造城區小巷道10條,建成鄉間小路118條441.56公里、村野小橋47座,整治小溝小渠26條,修建垃圾處理小場點232個、文化健身小廣場42個,建成47個美麗鄉村,169個新農村,近4萬戶17萬余群眾住上了新房子,全縣磚房率達到65%以上。集中解決了吃水、行路、住房、看病、上學等方面的一大批老大難問題。

(扶貧攻堅——人居安全飲水)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盡管取得成績可贊,但面對2016年實現整縣脫貧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節點目標,精準扶貧依然任重道遠,更加需要全縣各級黨員干部心往一處想、勁朝一處使,勇擔時代使命,投身精準扶貧,一直去做,助推扶貧攻堅。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就要打牢發展基礎、拓寬發展空間、激活發展潛能、聚集發展能量,以實干惠及于民,切實把政策、服務、實惠送到“目的地”。

(扶貧攻堅——道路交通建設)

(扶貧攻堅——大力發展以核桃為主的林果產業)

(扶貧攻堅——勞務輸出帶動脫貧致富,圖片攝于1996年)

(清水縣歡送外出務工人員)

(扶貧攻堅——發展畜牧養殖)

(扶貧攻堅——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

(扶貧攻堅——鼓勵婦女進行草編,圖片攝于上世紀90年代初隴東鄉)

(現在農民已經用上了現代通訊工具,邊勞動邊與遠方的親人互致問候)

(扶貧攻堅——發展蔬菜種植產業)

(群眾住的茅草屋,圖片攝于上世紀90年代初山門鎮)

(扶貧攻堅——清水縣新農村建設)

(扶貧攻堅——人居安全飲水工程)

(扶貧攻堅——清水縣新農村建設)

(扶貧攻堅——世行官員來清水調研扶貧開發工作,圖片攝于上世紀末,大小腳使東西方女性形成鮮明對比)

(新時期女性新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