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清水的鄉村里,你會發現,到處都有成片的二層小洋樓,在傳統的磚瓦房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農村格外顯眼。新農村見證著清水人民為小康社會奮斗的歷程,如今,新農村建設已經成為清水群眾小康路上的基石。

近年來,清水縣委、縣政府圍繞加快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緊盯農村立地條件差、農民住房條件差的這塊短板,從“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的戰略高度,狠抓農村新居建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受到群眾的好評,也贏得了社會的關注和支持。至目前,全縣探索出易地搬遷型、產業支撐型、災后重建型、勞務帶動型、舊村改造型5種有效模式,按照“國家補一點,部門幫一點,政府拿一點,群眾籌一點”的思路籌措資金,累計投資15.37億元,共建設各類新農村169個、分散自建1100戶,全縣農村磚房率達到67%以上,近4萬戶17萬余群眾住上了新安全舒適、經濟實惠、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描繪出了一幅幅“農村新房如畫軸、農民群眾住別墅”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清水縣始終把讓群眾住上安全房、放心房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突出安全穩定,嚴把住房選址關。抽調專業技術人員,以村為單位、以戶為基礎,自下而上對全縣農村住房項目認真編制選址規劃,組織相關專家進行實地考察,嚴格評審把關,確保了規劃選址科學可行;嚴格實行“一個項目一名縣級領導、一套工作班子、一個實施主體、一抓到底”的“五個一”工作制度,形成班子抓、專人抓、主管部門協調抓的工作機制,使規劃選址工作體現了“責任重于泰山”,得到了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視。突出抗震設防,嚴把建設施工關。建立縣級干部聯系和部門幫建制度,確保每個農村住房建設項目至少有一名縣級干部和3-4個幫建部門負責住房建設質量,抓好抗震設防措施落實工作;專業技術隊員長期駐扎在新農村建設一線,現場監督指導,協調解決施工質量問題;在項目建設村成立由有責任心、懂施工程序和工程質量的村民為成員的項目實施理事會和工程質量監事會,由村民理事會和監事會共同負責工程質量監督;引導農民群眾既在工地打工增加收入,又在工程現場全程參與工程監管,構建了全方位的工程質量監督機制。突出工程質量,嚴把工程驗收關。在項目管理上,嚴格實行招標制、合同制、監理制、驗收制“四制”管理,全面實行部門監管、過程監管和動態監管“三個結合”,為把好驗收關奠定了堅實基礎;嚴格依照房屋建設工程驗收規范,對每個工程項目都認真執行了自查、自驗、初驗、終驗“四級”驗收;縣上組織發改、財政、監察、國土、住建等成員單位組成驗收組的同時,堅持專門召開工程驗收工作會議,強化驗收工作責任;聘請設計、勘察、檢測、監理等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聯合驗收組,讓各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各把其關,各負其責,形成合理、規范的驗收機制,讓驗收結果真正反映工程質量,讓廣大群眾真正住上放心房、滿意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