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深入開展,進一步發揮“清水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縣實現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今年以來,清水縣廣開渠道,嚴格推選模范典型,從在清水工作、生活、學習的所有市民和在外地工作、生活、學習的清水籍市民中評選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勤勞節儉等方面表現突出、事跡感人、群眾認可的“清水好人”將通過多種形式,以講故事的方式,廣泛宣傳“清水好人”的先進事跡和高尚精神,與廣大市民一起走近好人、分享感悟,形成人人學習好人,人人爭做好人的良好氛圍。
【清水好人】
姚愛軍:用汗水洗凈平坦的大道

驅車行走在清水的公路上,干凈整潔的路面讓人心情舒暢,而這都是因為有這樣一群人的服務,他們常年穿著橘紅色的工作服,冬天時頂著寒風,酷暑時背著烈日,不是清掃路面就是整修路肩,不是修補坑槽就是疏通邊溝。他們以路為業,以站為家,以養好路為榮,用砂石鋪墊起堅實的路基,用汗水洗凈平坦的大道——他們就是清水公路段的養護工人。
姚愛軍,清水縣公路段的一名養路工人。1995從部隊復員的他被組織分派到公路段工作,“我剛工作的時候是在金集鎮的水清道班上班,那時候我們共負責16公里砂礫路的維護,條件不好,而且每天拿鐵鍬鏟沙子修補坑槽,手上、大腿面上全是磨起的血泡和血痂,真的很辛苦。”回憶起剛工作的時候姚愛平說。在20年的公路養護工作中,他干一行愛一行,沒有因為工作辛苦就扔下不干,而是始終腳踏實地,忠心耿耿,在公路養護戰線上充分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積極工作,認真負責,以站為家,恪盡職守,埋頭苦干。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且危險性很高,很多人都不愿意參加的工作,姚愛軍卻干一行愛一行,幾十年來執著于公路養護事業。“現在我們養護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柏油路,比以前是好清理多了,但相應的危險性也高了很多,因為我們清理路面垃圾的時候要經常移動,沒辦法放提示牌,很多司機速度快,不鳴號就從身邊呼嘯而過。有一次我正在路邊掃路基,一輛車就從我眼前呼的一下過去了,差幾公分就碰到身上了,現在想起來都后怕”。
姚愛軍堅持以養好路面為中心,搞好排水為重點,做到“早、防、勤、實”,堅持勤清掃、勤排水、勤巡查。突出一個“嚴”字,嚴格技術操作規程,清理邊溝,平整路肩等養護作業從不馬虎。“其實我們的工作最重要一環就是保暢,一遇到暴雨或是災害天氣,如果出現路面的塌方,我們必須要保證在24小時之內將路打通,確保車輛的通行。遇到下雪天氣,還要灑鹽除冰,確保車輛的行車安全。”為了確保節日期間公路的安全暢通,姚愛軍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時間,經常上路檢查,有危及到行車安全的情況,馬上修復,保證了節日期間道路的安全通行。“我們單位上的很多人都調侃說,別人放假了是領上老婆孩子往外在,我們卻是帶上鐵鍬掃把往外走”。

“管好路,養好路是養路工人的天職。既然拿起了這個掃把,就要干出點樣子,就要干得最好。”姚愛軍說,在這20年里,每當他看到通過自己辛勤勞作后,坑坑洼洼的公路變得平坦,車輛能安全通行,他就非常有成就感。姚愛軍為公路事業奉獻了大半生,幾十年來雖沒有驚天動地的創舉,但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道路養護工作非常艱苦和勞累,有的工人在長期勞累后對工作產生懈怠之心,姚愛軍總是用自己的辛勤勞作帶動周圍的人,工作之余他常常和大家談起自己對道路的熱愛以及工作中的成就感,他的言行帶動了一批工人和他一起忘我地投入到養護事業中,從而使大家牢固地樹立了安于養路、以班為家的思想。說起現在最大的心愿,他說“我最希望的就是我們的司機朋友盡量不要從窗戶里往外面仍垃圾,因為司機丟下的垃圾容易跑到路中間,打掃起來非常的危險,還有就是司機見到養路工人能夠鳴一下號。”
體驗一種崗位,領悟勞動真諦,感受工作快樂。在姚愛平的生活中,他清楚地知道哪段路面要修補、哪里水溝要疏通、哪里的路肩要培土。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事,用行動詮釋著什么是愛崗敬業,什么是真正的奉獻,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