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深秋,地處清水縣隴東鄉的花石崖秋色正濃,秀美風光、千年古剎、通幽曲徑編制成一副色彩斑斕的畫卷,進入每一條山間小道都會被處處美景所吸引,秋色惹人醉的景致,定會讓你大飽眼福。

花石崖歷史悠久,相傳唐以前,就建有廟宇,北宋建隆三年(公元九七六年)重修二臺玉皇殿,有匾高載(文革中被毀)。

花石崖因山體懸崖峭壁,山石花紋五顏六色,故稱"花石崖",又因峰巒疊嶂,翠柏掩映,清泉流水,春花秋實,萬紫千紅,又名"萬紫山",是佛道教并存的名山勝地。花石崖歷史悠久,相傳唐代以前,就建有廟宇,北宋重修二臺玉皇殿,現存明清石窟二處,內有彩塑、壁畫和雍正歲次丙午題匾。花石崖按地勢分為東崖、西崖。東崖峰巒起伏,石崖重疊,向上傾斜,懸崖峭壁上有一石洞。名曰"黃木狼洞",相傳是《西游記》中孫悟空大戰黃木狼的洞穴,洞口高約3米,地形險要,洞深莫測。花石崖所有建筑物都依山取勢,逐臺修建。大體可分為"磨針殿"、"大殿院"、"玉皇殿"、"雷音崖"四大部分。從谷底沿山而上,有一巨石,平地而起,高約50米,頂闊而平,大約有10平方米。1998年春,天水著名書法家毛惠民先生以紅學為依托,聯想到深厚的伏羲文化淵源,在此石之上書寫"補天石"三字。上有"磨針殿",殿內有隋代塑像二尊,為"觀音點化、祖師修道"之形象,造像生動逼真。兩側壁畫為"太子游四門、祖師成道"圖,線條工細,色艷筆暢,均為明清作品。第一臺是一進二院。前院門樓是一座木結構牌坊,上書"通仙閣",接著是廊,名曰"通仙橋"。過了"通仙橋",沿著石階而上有"靜石臺"。進入"大殿院",北為"老君殿",南有"靈官殿",東為"藥王殿",西是"三霄殿"。二臺是"祖師殿"。殿前是一刀切齊的懸崖峭壁,高約百丈。從玉皇殿側沿谷而上為三臺。"財神殿"、"三官樓"依巖雄立。三官樓有清代塑像三尊。樓下沿石縫而上,崖頂有一平臺設"三清殿"。

花石崖景區森林植被完好,是一處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風景游覽區,其自然景觀堪與天水石門、仙人崖相媲美,是休閑旅游和獵奇攀巖的理想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