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深入開展,進一步發揮“清水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縣實現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今年以來,清水縣廣開渠道,嚴格推選模范典型,從在清水工作、生活、學習的所有市民和在外地工作、生活、學習的清水籍市民中評選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勤勞節儉等方面表現突出、事跡感人、群眾認可的“清水好人”將通過多種形式,以講故事的方式,廣泛宣傳“清水好人”的先進事跡和高尚精神,與廣大市民一起走近好人、分享感悟,形成人人學習好人,人人爭做好人的良好氛圍。
【清水好人】
常玉琴:兒媳們的好榜樣

今年41歲的常玉琴,是清水縣松樹鄉堡子村洪王二組村民,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一個平凡的農家媳婦,用她寬闊的胸懷和善良的心,數十年如一日服侍中風的婆婆一如既往,無微不至,從不言棄,無怨無悔,在群眾心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婆婆趙調子在2001年的時候突然中風,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如晴天霹靂般降臨到了這個家庭,讓這個家里的每個人都感到措手不及。本來這兩年婆婆在家營務莊稼,丈夫洪海州在外掙錢,日子也過的紅紅火火,眼看著洪海州到了結婚的年齡了,偏偏在這個時候婆婆病倒了。救治及時的婆婆雖然保住了姓名,但從此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為了維持生計,洪海州不得不在外地打工,在蘭州打工的時候認識了妻子常玉琴,那時兩人開始交往,剛開始的時候洪海州還瞞著常玉琴,生怕告訴她母親的病以后她會走,可又一想,既然她信任自己就不該在瞞著母親的事。知道婆婆病后的常玉琴并沒有離開洪海州,在她心中,丈夫洪海州為人厚道,踏實本分,跟著他絕對錯不了。
2005年常玉琴和丈夫洪海州結婚,雖然事前常玉琴知道家里有一個癱瘓在床的婆婆,她也給自己說過很多加油的話,可在結婚的那一天,一踏進婆家門便看到這凄涼的家庭,也不僅讓他的心緊了一下。這時的她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到了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最后她想通了,當今社會政策這么好,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過,那一刻,她決心承擔起孝敬婆婆的責任,不讓婆婆再遭受病魔的折磨。就這樣,常玉琴義不容辭的接過了照顧婆婆的重任,而這一照顧就是10年。在這10年里,常玉琴委屈過,生氣過,可從來沒有想過放棄,硬是讓一個癱瘓在床的老人享了10年的“福”。
婆婆是個急性子,被病痛折磨的婆婆常耍性子,發脾氣。常玉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婆婆想不開,尋短見,于是日夜陪伴婆婆,苦口勸導,耐心疏導,好好服侍,無微不至地照顧,從不言棄。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趙調子老人卻是久病床前有孝媳,當初,常玉琴既要服侍婆婆,又要去地里勞動,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要為婆婆喂飯,洗手洗臉,洗衣服,端屎端尿,按時服藥等,吃喝拉撒無一不安排得妥妥當當,然后去種地,晚上要收拾家務到深夜才入睡,她起早貪黑,披星戴月,任勞任怨,毫無怨言。后來她還要照顧孩子,但她從未說過一句累,村里左鄰右舍都對她評價很高,有了大家的肯定,她感到很踏實,更加有信心照顧好婆婆。她的孝心,展現了一個農村婦女尊老愛幼、純樸真誠的博大情懷,塑造了一個農村媳婦博愛、仁慈、善良、孝順的光輝形象。
為了方便照顧婆婆,常玉琴夫妻商量后決定在家發展養殖業,即能發家致富,還能照顧有病的婆婆。兩人說干就干,在村里辦起了養殖場,如今,他們已成為村里的養豬專業戶。常玉琴也將婆婆接到養殖小區,一邊養豬,一邊照顧著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