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縣在精準扶貧攻堅戰中注重文化扶貧,把健康、向上、積極的文化因素引入扶貧攻堅,讓文化因素為精準扶貧增磚添瓦,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大資金投入,全面加強文化旅游設施建設。近年來,采取國家扶持、地方配套、社會融資、招商引資等多種方式,先后自籌資金1.9億元建成了軒轅廣場、充國廣場、軒轅橋、軒轅湖公園及水舞廣場、軒轅大道、牛頭河十里風情線、軒轅大劇院、溫泉游客服務中心、體育場、軒轅殿、軒轅祠等公共文化設施。爭取國家、省、市、縣配套投資1.2億元,先后建成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18鄉鎮綜合文化站、266個農家書屋、18鄉鎮和260個行政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及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旅游服務設施,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實現了“縣有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和大劇院,鄉有文化站、村有農家書屋”的目標。縣財政投資600萬元在全省率先實施了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目前川區四鄉鎮79個行政村已基本實現了“一村一周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剩余181個行政村的數字電影放映工程將于年底前全面建成。分步有序實施鄉村舞臺建設工程,目前已基本實現了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村村都有文化舞臺”的目標。縣文化館、圖書館分別于2011年、2013年被文化部評定為三級文化館和圖書館,清水縣于2014年被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區。

打造特色品牌,不斷加快文藝精品創作。緊緊圍繞做大做強中國溫泉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甘肅省軒轅文化之鄉三大特色文化品牌,先后創作編排了陣容龐大、氣勢恢宏的廣場舞蹈《軒轅鼓舞》;邀請全國著名詞作家車行、曲作家戚建波創作了《來日方長》和《我家清水門前流》兩首縣歌;邀請知名學者專家開辦了《軒轅講堂》;出版了《華夏文明的曙光》、《趙充國》、《軒轅故里民間故事集》等系列文史書籍;特別是于2013年成功創排了西秦腔歌舞傳奇劇《軒轅大帝》,在縣內外成功演出40多場次,并于2014年8月在西北五省區秦腔藝術大賽中,一舉獲得了優秀劇目特別獎、優秀唱腔設計獎和優秀表演獎三項殊榮。2014年創排的舞蹈《崛起》在甘肅省舞蹈第三屆飛天杯大賽中榮獲優秀作品獎和優秀組織獎。舞蹈《崛起》、《清水謠》、《天邊》在天水市第二屆“羲皇杯”舞蹈大賽中分別獲得青年群舞組一等獎、三等獎和青年單雙三人組二等獎。

實施文化惠民,著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時足額落實免費開放資金,確保縣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四館一站”和趙充國陵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設施全面正常免費開放,每周免費開放時間均達到56小時以上。堅持縣鄉村三級聯動,每年元旦、春節、七一、國慶等重大節慶期間,積極組織開展城鄉社火調賽、春節綜藝晚會、燈謎晚會、民俗非遺節目展演、電視秦腔大賽等20多項豐富多彩的系列群眾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城鄉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縣一幼編排的《小青蟲的夢想》節目被央視《大風車》欄目收錄,縣二幼編排的《擰麻姑娘》參加了省電視臺雙聯晚會演出。堅持開展“千臺大戲送農村”和送電影下鄉活動,年均送文化下鄉、送戲下鄉360多場(次),免費放映電影3400多場(次)。同時每年都堅持舉辦一些書畫、攝影作品展等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擴大了區域間的文化合作和交流。

挖掘文化資源,積極開展“非遺”保護。全縣共公布各類“非遺”項目傳承人38人,挖掘整理“非遺”保護線索460多條,全部完成了檔案資料和各種數據庫建設。有3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列入各級“非遺”保護目錄,其中道教音樂列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清水剪紙列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清水小曲、民間故事、龐公玉雕等11項列為市級“非遺”保護項目。同時,結合縣情實際,依托縣文化館和城區幼兒園、中小學校等單位,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習基地,為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