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縣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針對農村青壯年人群大量外出務工導致留守兒童教育難、留守老人生活難的問題,充分吸取畢節留守兒童事件慘痛教訓,結合“11558”精準扶貧干部下基層活動,采取五項舉措,創造性地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及空巢老人關愛救助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效。
清水縣認真落實甘肅省關于《做好全省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關愛救助工作的緊急通知》精神,將特殊困難群體關愛救助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有機結合,建立了“黨政統籌,部門聯動,家庭盡責,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長效工作機制,成立清水縣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關愛救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家庭動態信息管理制度,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家庭結對幫扶制度,留守兒童談心制度,留守兒童家庭的應急機制,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心理疏導機制,聯動救助救治機制等六項機制制度,進一步靠實了各級各部門的工作責任,確保了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關愛救助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

組織召開了全縣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關愛救助活動動員大會,印發了《清水縣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關愛救助工作實施方案》,動員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關愛救助活動中來。尤其是各級駐村幫扶工作隊員將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關愛救助工作作為一項具體的幫扶舉措,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關愛救助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縣“一對一獻愛心”貧困兒童資助協會利用自身平臺優勢,廣泛聯絡社會愛心人士對貧困留守兒童進行物資資助和愛心關懷,共捐贈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和服裝、被褥等生活用品12萬件(套),折資80多萬元,直接捐助資金170多萬元,救助貧困兒童1400多人。縣宣傳、文廣等部門和電視臺、網站等媒體廣泛宣傳社會各界關愛救助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做法和典型,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形成了全社會關愛救助的工作合力。
將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關愛救助工作與清水縣“11558”精準扶貧干部下基層活動有機結合,依托駐村幫扶工作隊力量,對轄區內所有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進行“拉網式”排查,做到了“不漏一戶、不少一人、不留死角”。通過全面摸底,認真填寫清水縣城鄉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特殊困難家庭摸底表和統計表,以村為單位建立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家庭臺賬,對存在困難問題的特殊家庭建立了聯系卡,完善了信息庫,全縣共摸底建檔留守兒童2075戶3529人、空巢老人2120戶2969人。

各級各部門依托各自優勢,創新方式舉措,大力開展關愛救助工作。縣教體局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做為助力精準扶貧的一項具體行動,協同鄉鎮做好留守兒童的救助關愛和控輟保學工作,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掇學率中小學分別控制在了2%和1%以內;在2000人以上貧困村建幼兒園11所,加快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輔導員的作用,做好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工作,建立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確保了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縣民政局按照“四個一批”的要求,重點抓好孤兒、孤寡老人等的政策性救助工作,五保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3504元提高到4512元,全縣1452名五保人口共發放五保供養資金699.19萬元,發放孤兒生活補貼83.68萬元、冬令春荒救助資金676萬元,為4103戶10321名城鄉困難群眾發放臨時生活救助資金286萬元,新建貧困村農村老年互助幸福院20所。文廣、公安部門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和娛樂場所的整治監管,建立網吧管理長效機制,進一步規范校園周邊音像市場經營秩序,為留守兒童生活、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縣團委、婦聯、殘聯、關工委等群團組織,通過完善“七彩小屋”、“留守兒童之家”、“日間照料中心”、“希望家園”等平臺和載體,積極開展寓教于樂、喜聞樂見、富有親情的關愛幫扶活動,豐富了特殊困難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各鄉鎮全面抓好轄區內特殊困難群體的關愛救助工作,積極協助監護人落實監護責任。
由縣教體、司法、衛生、食藥監、宣傳、人社、團委、科協部門聯合部署,統一安排,通過道德講堂、大喇叭工程、發放宣傳資料、電話、信件等形式,加強對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法制安全、專業常識教育,加強農民工撫養子女和贍養老人責任教育,鼓勵外出農民工將孩子帶在身邊入學、入幼兒園、入托兒所,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履行教育子女、贍養老人、監護重度精神病人法定義務,對不履行法定責任義務的,積極正面引導、依法教育。同時,將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的關愛救助工作納入精準扶貧實績考核范圍,并作為駐村工作隊職務職稱評定和評先選優的重要依據,建立了科學嚴明的獎懲機制。對工作重視程度高、方式方法活、工作效果好的部門和鄉鎮,在年終精準扶貧考核時給予加分;對工作不主動、不做為,效果不明顯的提出通報批評;對不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玩忽職守發生意外事件、造成重大不良影響的,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通過一系列教育、獎懲措施的落實,有效實現了讓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老有所靠、少有所學、病有所治、心有所依、事有所照、困有所助”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