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地址:http://epaper.gansudaily.com.cn/gsrb/html/2016-01/27/content_298410.htm
甘肅省文化廳近日召開專題座談會,邀請戲劇界專家、主創(chuàng)團隊、戲迷,為參加甘肅省推進戲劇大省建設優(yōu)秀劇目展演的兩部大戲《軒轅大帝》和《大河兒女》把脈,甚至“挑刺”。

一
由清水縣文廣局創(chuàng)排的歌舞傳奇劇《軒轅大帝》,是此次優(yōu)秀劇目展演開幕式上打頭陣的作品。之所以被安排在第一個登場亮相,有其特殊性:這是迄今為止國內首部把古老的秦腔藝術用歌舞劇的方式加以呈現的劇目;全劇演員,包括舞美、視頻、燈光設計等全部由本土鄉(xiāng)村文化工作者、農民等非專業(yè)人員擔綱。此外,在地域特色文化、始祖文化的挖掘上,清水縣通過這部戲找到了切入點。而現代秦劇《大河兒女》,則由甘肅秦腔藝術劇院有限公司創(chuàng)排,這是10年前獲得過無數榮譽的秦劇《大河情》的改進版。改版后的《大河兒女》一經亮相,就贏得贊譽。此前,國內影視界涉及抗戰(zhàn)題材的作品不少,但把抗戰(zhàn)題材搬上戲劇舞臺的不多見,而且又是民族題材,這樣的作品對編劇來說是最大的考驗,也承擔著不小的壓力。然而,當舞臺上回漢等各族兒女共同發(fā)出“愛自己的國家,如鳥愛其巢”的鏗鏘呼聲后,觀眾被劇情感動,更為臺上演員的表演而折服。舞臺上,“花兒”悠揚,秦聲激蕩,兩種不同唱腔的融合天衣無縫。

二
專業(yè)演員的基本功,決定了導演在排練時不需要一招一式的指導,而對非專業(yè)演員的排練,導演要下的功夫更多。《軒轅大帝》的副導演李皖秦深有感觸。李皖秦第一次走進排練場時,面對的劇組班底全是業(yè)余演員,既有當地文廣局的文化專干,又有從附近學校抽調來的老師,甚至還有獸醫(yī)。李導演說最難的是大家都沒有舞臺基本功,好多人從小到大只會做廣播體操。即使選了一些唱過秦腔的,也多是三四十歲才學戲。還好,這些演員排練的態(tài)度好,有時一天排上十余遍,他們都毫無怨言。李導演坦言,“比專業(yè)演員態(tài)度好,能吃苦!”《大河兒女》的編劇王建平說,他們拍這部戲時,正值國有藝術院團轉企改制的關鍵期。省秦劇團一百多號人,退的退,走的走,一下子離開了近一半人。更可怕的是,有相當一部分“當打之年”的藝術家離開了舞臺,其中舞美隊只剩下4個人了。經歷了陣痛之后,秦劇團開始從陜西、寧夏等地招收新人入團。這些年先后引進了50多人撐起了甘肅秦劇的大旗。然而,這些青年人需要不斷打磨才能登臺。唱、念、做、打,需要一步一步精雕細琢,A角成長起來后,B角也要跟得上,甚至還要著眼C角。苦抓了三年后,終于迎來曙光。《大河兒女》推出后,除大首領楊秉清由老演員左育強扮演外,劇中的主角楊世龍、白雪兒、格格全部由青年演員擔綱。
舞臺實踐證明,這些青年才俊挑起了演出大梁,其表演得到了專家和戲迷的認可。

三
在本次展演活動專家組成員、一級編劇李天圣眼中,《軒轅大帝》讓他眼前一亮,首先是歌舞和秦腔融合得好,這種“混搭”模式,既贏得了秦腔愛好者的掌聲,又得到喜歡歌舞的青年人的認可;其次表現在群眾性方面,雖是業(yè)余演員,但他們輻射的效果甚至比專業(yè)演員要好,無形中他們將更多的百姓拉進了劇場,在培育觀眾上,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李天圣還認為,這部戲之所以叫好,還與劇目表現人物的平民化有關系,主人公不再被神化,而是普普通通的人,把軒轅黃帝的平民化表現出來,本身符合時代精神。蘭州市劇協顧問嚴森林和省藝研所研究館員周琪,是本次展演戲曲類評委,兩位專家對《大河兒女》在選材上的突破,主要演員對關鍵情節(jié)的處理等方面都給予肯定,特別是對“青春版”《大河兒女》在大膽起用新人、甘肅戲曲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蘭州市民薛明福是一位老戲迷,大凡甘肅推出任何新戲,他都是忠實的觀眾。對于兩部戲,老薛表達了自己的心愿:能不能在蘭州多演幾場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