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排排整齊潔白的獨院式新居,在春日和煦的陽光下,顯得安詳而靜謐。村子西邊是綠油油的麥田,村子前面臨公路而立的新柳,正吐露著鵝黃色的嫩芽,而在村子中央寬敞的廣場上,一個孩子在爺爺的攙扶下蹣跚學步……行走在這如畫的村莊,讓人身心舒暢。

3月23日,我們《天水日報》、《天水晚報》、天天天水網聯合采訪組一行五人,來到清水縣白沙鎮馬溝新村時,大家都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馬溝新村是清水縣2014年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工程之一,涉及白沙鎮山區的魯灣、太石、代溝3個村莊的164家農戶。去年入住的村民朱治家告訴我們,他們家原來在太石河對面的山腳下,出行十分不便,自己家的老房子也已經破舊不堪。前幾年就在他謀劃要蓋新房時,得知了馬溝新村的異地搬遷扶貧工程。這一來,既不為選址犯難,還可以獲得國家的補貼,更重要的是到了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的地方,已經和住在城里沒有什么區別。

在清水縣,像朱治家一樣,享受到國家扶貧搬遷項目紅利的家庭還有許多。近幾年來,清水縣把夯實發展基礎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把搬遷基礎條件差的村莊作為著力重點,按照全省易地扶貧總體規劃,通過整合易地扶貧搬遷、災后重建、危房改造等項目資金,積極改善農村基礎條件,讓群眾真正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2015年,清水縣對14個鄉鎮的1405戶群眾實施易地搬遷,集中安置1310戶,插花安置95戶,新建集中安置新村20個。全縣累計建成了以紅堡鎮賈灣村、秦亭鎮趙堯村、白沙鎮馬溝村為代表的90個易地搬遷安置新村。2806戶貧困群眾搬遷到了交通便利、水電齊全、環境優美的新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由原來不足6平方米增加到20平方米以上,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歷史。

白沙鎮馬溝新村,是規劃較早、目前村民已全部入住的新農村,而在黃門鎮小河新村,我們看到的則是另一番景象。小河新村主體工程已竣工,下水管網正在鋪設,與此同時文化廣場的建設也正加緊進行。據黃門鎮人大主席周彥輝介紹,在小河新村的建設過程中,黃門鎮抓住精準扶貧的有利契機,將居住分散的12個自然村150多戶農戶新居建設選址在鎮政府所在地,集中力量打造科學發展樣板村,而文化廣場的修建就是亮點之一。文化廣場總面積5060平方米,總投資160萬元,其中廣場主體工程建設117萬元,綠化工程43萬元,配套建設有籃球場、羽毛球場、鄉村文化舞臺等,同時廣場四周建設花壇,將栽植塔柏、冬青、高山黃楊等綠化苗,今年5月廣場將建成投入使用。文化廣場的建成,不僅為群眾提供了集會、休閑、娛樂和健身的場所,也為舉辦大型活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周彥輝主席在向我們介紹這一文化工程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從白沙鎮馬溝新村再到黃門鎮小河新村,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清水縣新農村異地搬遷工程正在向更高更深的層次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