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清水縣紅堡鎮政府出發,沿縣道桐溫公路向北行駛約三四公里,兩個嶄新的村子先后出現在眼前。青色的屋頂沉穩而雅致,紅色的屋檐則喜慶又熱烈,兩村隔河相望,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據同行的清水縣工作人員介紹說,河南的是崔劉新村,2012年從劉溝自然村搬遷農戶171戶;河北的是曹馮新村,搬遷農戶涉及馮趙、宋家灣、化嶺、北坡四個自然村103戶。兩個新村中間這條河叫白駝河,因發源于白駝鎮境內而得名。
在曹馮新村文化廣場邊,一位老人正給剛完成硬化的水泥路面灑水,記者上前進行了采訪。老人叫馮倉海,今年69歲,以前居住在山上的馮趙村,2013年搬遷到了曹馮新村。據老人說,以前住的老房子后面就是山坡,一到下雨天就提心吊膽,老是擔心滑坡,整晚上睡不了一個安穩覺。
“那時候到川里跟集,看到人家條件那么好,眼熱得很,現在還真成川里人了。要說有啥不順心嘛,就是搬過來后務地遠了些,不過地里都栽上了核桃樹,也不用天天往地里跑。”老人接著說,“好得很,好得很,還要咋哩,我又給國家作啥貢獻了?”

村子里的巷道正在進行硬化,七八個村民干得滿頭大汗。隨同我們采訪的清水縣發改局工業交通股干部謝俊恒介紹說,曹馮、崔劉兩個安置點巷道硬化共3500米,屬于異地搬遷的配套工程。紅堡鎮曹馮、崔劉新村到目前已建成住房274套,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配套基礎設施方面,已建成村陣地180平方米,堤防工程680米,人畜飲水工程2處,排洪渠180米,護坡200米,文化廣場3000平方米,地下管網工程4200米,新架農電線路1250米,包括產業發展方面,至2016年,累計完成投資7000萬元。
謝俊恒隨后對產業發展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曹馮崔劉新村異地搬遷工程實施之前,縣上就明確了總體目標,這一目標就是要“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同時確立了“川地種蔬菜、山地栽核桃、戶戶有勞務”的發展思路,在川地利用現代農業發展項目搭建蔬菜大棚,戶均年增收1.6萬元左右;在山地建成優質核桃園2600畝,五年后達到盛果期,預計戶均收益1萬元;開展勞務技能培訓200人。通過產業開發培育,全村群眾收入增長穩定,2015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643元,實現了整村脫貧。
白駝河畔這一幢幢亮麗的新居后面,是政府強有力的支持,要保持它長久的活力,則需要新居中勤勞的“雙手”共同去努力。(陳義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