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月4日,清水縣召開“1+17”精準扶貧政策研討交流暨工作承諾會議,要求全縣上下要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六個精準”的總要求,緊盯省上“1+17”精準扶貧工作方案的落實,進一步增強脫貧攻堅“一號工程”意識,理清工作思路,明確重點工作任務,抓好具體承諾,精準把握政策,凝心聚力、聚焦發力、準確用力,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工作。從即日起,清水縣屬新聞媒體開設【決戰小康】專題專欄,集中宣傳報道下基層干部深入一線聽意見,訪貧問苦辦實事,服務群眾轉作風,全面兌現承諾,努力為促進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再上新臺階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決戰小康】
清水:既挪窮窩 也換窮業

清水縣是甘肅省國家級貧困縣區之一,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很大的困難、任務很艱巨。目前,清水縣還有90個貧困村12260戶5.5萬貧困人口,經過多年扶貧開發,條件相對較好的基本都已脫貧,剩下的都是很難脫貧的人口,是難啃的“硬骨頭”,其中有不少貧困人口或者喪失勞動能力,或者患重病慢性病,或者文化程度低,脫貧時間緊迫、任務艱巨。

要全面啃下建檔立卡貧困戶中3702戶農村危房改造這塊“硬骨頭”,決不能因住房問題影響群眾脫貧。清水縣嚴格執行“五個一”工作機制,全力落實“六個一批”推進措施,深入推進“1+10+5”管理新模式,拓展融資渠道,支持項目建設,搶抓工程進度,加快今年17村715戶3368人搬遷項目建設。同步跟進護坡、排洪渠、提防、人飲工程、文化廣場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林果、畜牧產業。

近年來,清水縣把群眾住房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主要指標之一,住房成為脫貧的決定因素。為此,清水縣不斷加快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緊盯農村立地條件差、農民住房條件差的這塊短板,從“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的戰略高度,牢固樹立“農村住房抓質量、抗震安居是關鍵”的意識,狠抓農村新居建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受到群眾的好評,也贏得了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據悉,清水縣在新農村建設上探索出了易地搬遷型、產業支撐型、災后重建型、勞務帶動型、舊村改造型、危房改造型6種有效模式,按照“國家補一點,部門幫一點,政府拿一點,群眾籌一點”的思路籌措資金,累計投資15.37億元,共建設各類新農村169個,4.3萬戶17萬余群眾住上了新房子,農村磚房率達到75.5%。

如今,走進清水縣,一排排整齊的新農村,整潔靚麗的中心廣場,錯落有致的綠化設施隨處可見,17萬群眾住上了安全舒適、經濟實惠、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描繪出了一幅幅“農村新房如畫軸、農民群眾住別墅”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讓貧困人口搬離窮窩窩,只是精準扶貧的第一步。要確保貧困人口按期實現精準脫貧,還需要各項政策形成合力,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清水縣始終堅持把發展富民產業作為精準扶貧、拔除窮根的根本出路,緊盯脫貧致富目標任務,融合推進精準扶貧與“1236”扶貧攻堅行動,堅持力量再集中、產業再壯大、政策再傾斜、方式再創新、落實再加力,進一步構建政策扶持、力量保障、基礎支撐三個平臺,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現“漫灌”向“滴灌”的深度推進,全縣扶貧開發呈現出內外聯動、全力攻堅的良好局面。

該縣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核心任務,大力推進“4536”富民產業增收工程,精打細算“干鮮果+牛(羊)、干鮮果+蔬菜、干鮮果+藥材、牛(羊)+藥材、藥材+蔬菜、勞務+土地流轉”等6筆脫貧賬,做大做強“林果、畜牧、經作、藥材、勞務”五大優勢產業,精準布局到鄉、規劃到村、落實到戶、培訓到人,貧困村特色種養業覆蓋率達到了100%。把林果產業作為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今年上半年,全縣新建干鮮果基地 5.27萬畝(其中:蘋果0.47萬畝、核桃4.74萬畝、花椒0.06萬畝),貧困村建園2.86萬畝,貧困戶分散建園6680畝,戶均果園達到了4畝,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果園全覆蓋,為實現“人均兩畝園、收入上萬元”奠定了基礎。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場)15個,全縣標準化養殖小區達142個、規模養殖場213個、養殖專業村121個、規模養殖戶13501戶。套種油料、大麻等經濟作物23萬畝,發展蔬菜種植11.52萬畝。建成半夏標準化生產基地2.1萬畝,種植其他中藥材2.9萬畝。輸轉勞動力6.9萬人,創勞務收入11億元。積極推行“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累計發展農業龍頭企業3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78個,輻射帶動貧困戶8700多戶,為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打贏脫貧攻堅戰,縣域發展是關鍵。清水縣精準發力抓扶貧,把“挪窮窩” 與“換窮業” 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同步,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行動,努力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功夫,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舉全縣之力堅決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堅決按期實現整縣脫貧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