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追逐夢想。上善若水,德耀清水。7月7日,清水縣首屆道德模范、清水縣首屆文明家庭、清水縣優秀志愿者評選表彰活動的成功舉辦,是清水縣精神文明道德建設成果的又一次展示。先進模范以自己的行為,培育和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溫暖了人心,詮釋了文明,傳播了正能量,為全社會樹立了榜樣。為進一步弘揚和傳承高尚的道德品質,呼吁更多人在他們的引領下共同前行,更多地參與到全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大潮中,營造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濃厚氛圍,扎實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向縱深開展,清水縣屬新聞媒體將開設【文明創建】專欄,集中宣傳全縣上下縱深推進文明創建工作的新進展、新成效。
【文明創建】
創建全域無垃圾 打造魅力新清水
近年來,郭川鎮堅持以創建全域無垃圾縣為目標,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深入實施“14651”發展戰略,全力推進“八個清水”建設,振奮精神理思路,擼起袖子加油干,創建全域無垃圾縣工作進展順利、成效明顯。

注重宣傳教育,在深化認識中引導全民參與、形成強大合力。郭川鎮堅持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激發了全民熱愛家鄉、共建家園的“主人翁”熱情。一是加強輿論宣傳造勢。充分利用廣播、宣傳單、群眾會、微信群等途徑,大力宣傳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發放宣傳單5000余份,組織召開黨員會、群眾會和庭院會300多場次,上門入戶動員1200余次,懸掛宣傳橫幅36條,制作宣傳音頻每天滾動播放,建立微信群18個。二是開展“郭川是我家,環境靠大家”主題教育活動,在各村廣泛開展文明衛生戶評選和村組環境衛生查比等活動,積極引導社會各界融入綜合整治工作,廣大干部群眾文明素質明顯提高;在各學校深入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收到了“教育一個學生,輻射一個家庭”的良好效果。三是選樹正反典型引導。堅持正面宣傳和反面曝光相結合,深入開展環境整治教育進機關、進鄉村、進學校、進寺院、進商鋪、進施工場地“六進”活動,增強了廣大群眾的公德意識、環境意識和文明意識。每月每村推選1-2名環境衛生先進典型在全鎮通報表揚。同時,注重發揮負面“典型”警示作用,對不守公德、不講文明的行為進行“曝光亮像”,形成震懾 。

聚焦重點領域,在延伸觸角中重拳攻堅克難、擴大整治成效。一是開展市場街道秩序整治。對臨街鋪面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對亂貼亂畫、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停亂占、店外經營等不文明行為進行了重點整治。共締馬路攤點和門外攤位30處,拆除戶外占道交易棚5處200平方米,配套垃圾桶20個,劃停車位80個,清除“牛皮癬”76處,拆除戶外破損廣告牌38個。二是抓好公路沿線環境整治。以金南路、郭川至平定柏油路、宋川至孫山水泥路等重點公路和所有通村道路為重點,對沿線堆放的垃圾、雜草、枯樹進行了清除,路肩溝邊進行了整修。三是突出村內衛生死角清理。以村內主次巷道沿線為重點,對巷道內堆放的建筑垃圾、糞堆、柴草等雜物進行清理,對坍塌房屋、殘垣斷壁,拆除廢棄房屋進行了徹底清理修整,教育廣大群眾做到了垃圾不亂倒,房前屋后生活雜物、生產農具、柴草等堆放整齊。共組織發動鎮村干部、黨員群眾、中小學師生6000余人次,動用鏟車58臺次、挖機12臺次、農運車輛980輛次,集中清理陳年垃圾和水渠淤泥1500多方,維修殘墻斷壁1100余米,清理亂堆柴草120處,規劃柴草堆放點51處。

創新管理方式,在健全機制中鞏固創建成果、實現長效治理。通過探索建立經費投入、網格管理、垃圾分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辦法,推動環境衛生整治向長效化、常態化、精細化轉變。一是健全資金投入機制。鎮上為17村每村落實1萬元的環境衛生工作經費,并采取“以獎代補”方式,鎮政府累計投入資金15萬元,購置垃圾桶、清掃工具等各類環衛設備160多件套,配備專兼職環衛隊伍18支620人,新建垃圾池153個、垃圾填埋點102處。二是實行環境衛生“巷長”負責制。各村上組織召開群眾會,按照每條巷道農戶分布情況和居住戶數,民主推選出1-2名“巷長”,由“巷長”對巷道內所有農戶進行排班,輪流負責每天巷道內環境衛生的清掃保潔,實現了環境衛生網格化管理。三是推行“三筐一桶”垃圾分類處理機制。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最大限度地減少垃圾處置量,實現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目標,在高灣、趙那2村成功試點的基礎上,在全鎮全面推行“三筐一桶”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機制。四是建立考核評比機制。鎮黨委、政府每月組織專門的考核工作組,深入村組農戶和每條巷道、深溝路渠等重點區域,對各村環境衛生清掃和日常保潔情況進行現場百分制量化打分,考核注重清理亂推亂放、深溝路渠衛生死角、“三筐一桶”落實等重點內容,對綜合得分在90分的村獎勵200-500元,對綜合得分在80分以下的村處罰100-300元,并將各村每季度環境衛生得分情況作為兌現村干部績效報酬的重要依據,形成了責任倒逼壓力,促使村干部加強環境衛生日常管理,實現了村莊環境衛生的長效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