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集鎮轄12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3845戶17599人,現有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213戶5183人(其中未脫貧戶167戶668人)。加入各類合作社2076戶,其中建檔立卡戶1182戶(包括167戶未脫貧戶)。全鎮耕地面積6.73萬畝,果園面積3.85萬畝,其中貧困戶果園面積1.1萬畝。轄區內現有構樹種植加工廠1個,果品倉儲企業2個,百世、申通、安能快遞物流點3個,家庭農場50個,合作社49個,其中金果果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
近年來,全鎮堅持黨建統領,示范帶動,以蘋果、花椒、構樹、大櫻桃、葡萄產業為支撐,發揮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廣泛吸納農戶(貧困戶)入社入股,按照“黨支部引領、多元化參股、全方位服務、聯結式發展”的“三變”改革工作思路,采取“國有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模式,以鎮內福英果業、金桑農牧公司、金果果品合作社、宏昊花椒合作社、百草種植合作社5家運行規范、群眾認可的經營主體為平臺,在尊重群眾與經營主體雙方意愿的基礎上,積極引導村集體和群眾入社入股,企業(合作社)提供苗木、技術指導、果園托管、統購統銷的利益連結機制,同時通過開辦扶貧車間,盤活生產要素,促進農民增收。全鎮12個村村集體房產入股70平米、村集體用地、林地經營權入股78畝、村集體水塘入股6畝,集體互助資金占用費入股13.27萬元、財政支農項目入股8萬元,農戶通過土地(林地)經營權入股7047畝、勞務(技術)入股178人、果品(果園)入股1328.5畝、資金(自有資金、精準扶貧貸款、“雙助貸”資金)入股78.42萬元、實物(笤帚)入股12850把、農機具入股6臺(輛)、老舊風車1臺、扶貧到戶項目(六大產業)入股63.75萬元,吸納貧困戶就業346人。
聚力發展產業,夯實改革基礎。
一是產業促發展。全鎮現有果園面積3.85萬畝(蘋果面積24266畝,早酥梨251畝,葡萄1250畝,大櫻桃1806畝,核桃4427畝、花椒6500畝),其中掛果2.25萬畝(蘋果面積15570畝,早酥梨251畝,葡萄1250畝,大櫻桃1130畝,核桃4327畝,花椒4000畝)。現有規模養殖小區7個,家庭養殖場37戶,現有存欄牛、羊、豬、雞共2.3萬頭、只,年出欄1.4萬頭、只。全鎮年均輸出勞動力4050人次,勞務收入達3760余萬元。二是品牌創特色。依托鎮內林果規模種植產業基地,注冊“金欣果”“伏椒香”“田馨園”等商標品牌,高起點規劃、全域化布局、特色化扶貧。通過對產業發展精準定位,跨村域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精準對接貧困群眾,蘋果種植統銷、構樹種植加工、花椒種植加工等產業齊頭并進,為貧困戶脫貧增收提供長遠保障。三是聯結強優勢。依托全縣“1+N+3”產業聯合體,把農發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和貧困戶緊密連接,完善產業鏈條,抵御市場風險,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堅持示范引領,凝聚改革力量。
一是黨建統領。以黨建為龍頭,引領三變改革深入開展。將6名致富能人、企業與合作社負責人培養發展為黨員,在參與三變改革的企業與合作社都成立了黨支部,選派黨建指導員,以大抓黨建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現產業鏈上黨旗紅,合作社里黨帶農。二是示范帶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致富能人、種養大戶的示范帶動作用,創建示范園、托管園,吸引群眾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加入合作社,實現貧困戶全覆蓋,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推動合作社發展壯大。三是清產核資。摸清村集體資產,成立村級資產評估小組,開展村集體和合作社資產評估工作,按照每股1元進行折股量化,科學制定入股分紅方案,確保貧困群眾入股保底10%分紅,只贏不虧。四是“兩覆蓋”全推開。全鎮1213戶建檔立卡戶全部加入合作社(常年鎖門無法聯系戶31戶除外),167戶未脫貧戶入股合作社全覆蓋,12個村集體全面推開“三變”改革工作。
注重拓展內涵,創新改革“123456”模式。
“一個根本”即:以“保障貧困群眾只贏不虧和村集體經濟增收”為根本。
“兩個平臺”即:通過合作社對接清水縣盛農農業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及其子公司建立產業發展平臺,群眾入股合作社參與生產經營建立利益聯結平臺,形成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和農戶產業化發展聯合體和利益共同體。
“三園共建”即:以合作社為主體,鼓勵果農自主經營,建立“創業園”共2500畝,示范帶動農戶發展果園,引導貧困戶參與務工,增加收入。對無勞力、無法自主經營的果園由合作社代管,建立“托管園”1500畝,由合作社提供托管服務,幫助群眾完成栽種、施肥、噴藥、采摘等生產活動。由3家合作社、2家公司依托加工廠開辦扶貧就業車間6個,建立“就業園”,就近吸納群眾長期務工或季節性務工,實現就業增收。
“四項服務”即:一是為種養殖戶提供優質果樹苗木(仔畜、原材料),并幫助農戶科學栽植(養殖)。二是由合作社統一提供農機和化肥農藥(獸藥、飼料),全程進行技術指導,統一標準管理;成立技術服務隊(防疫隊),定期為種植戶(養殖戶)提供果園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疫病防治)等服務。三是土地托管(畜禽托養),對有能力但勞力不足的種植戶(養殖戶),合作社提供部分托管(畜禽托養)服務,幫助種植戶養殖戶完成施肥、噴藥、采摘(防疫、日常管理)等生產活動。對有意愿種植(養殖)但無勞動力的種植戶(養殖戶),合作社提供完全托管(畜禽托養)服務,代其栽種、施肥(喂養、防疫、日常管理)等生產活動。四是統購統銷,合作社以高于當年市場價10%的價格收購達標果品(出欄畜禽),按照比例對入股社員進行分紅。
“村五戶六”即:探索形成村集體房產、村集體用地林地經營權、村集體水塘、村集體互助資金占用費公益金、財政支農項目資金5種股權形式和農戶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資金(自有資金、精準扶貧專項貸款、“雙助貸”資金)、果品(果園)、勞務(技術)、實物(手工藝品、農機具)、扶貧到戶項目(六大產業)6種股權形式,通過“保底分紅”和“保底分紅+二次收益分紅”兩種方式進行分紅。
下一步,全鎮將抓住鄉村振興戰略機遇,圍繞“三變”改革,全力促進貧困群眾增收。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抓“三變”改革。認真學習貫徹習總書記關于“三變”改革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市、縣“三變”改革會議精神,堅持把深化“三變”改革作為產業脫貧的突破口,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提高政治站位,找準群眾認可、切合實際的“三變”改革路子,著力破解農村資源閑置、農業發展活力不足、農民致富無門等難題,千方百計把貧困群眾“粘”在產業鏈上,確保如期穩定脫貧。二是突出破題指向抓“三變”改革。進一步規范全鎮合作社運營,確保“三變”改革經營主體運營良好;積極對接縣農發公司及其公司,做好產業發展、技術服務、產品購銷等工作。同時,成立金桑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突出黨支部在“三變”改革中的政治引領功能。推廣現有精準扶貧就業車間的成功做法,在滿足開辦條件的合作社(企業)開辦“扶貧車間”,讓有一技之長但無法外出的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增收。三是強化責任擔當抓“三變”改革。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構建鎮黨委、鎮政府主抓,各村具體負責,駐村工作隊和幫扶干部動員宣傳的“三變”改革工作格局,靠實工作責任,確保有人抓、能落實、見成效。加強工作指導,督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聘請專業會計,幫助其開展入社入股、財務管理,確保規范運營、陽光操作、群眾受益。堅持問題導向,每月召開一次“三變”改革工作推進會,研究解決突出問題,全力推動試點工作健康有序開展,為全縣“三變”改革探索可資借鑒的有益經驗。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