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清水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的要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統攬,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八個一”示范工程為載體,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同推進,努力建設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堅持價值引領,樹立文明鄉風。以培育時代新農民為著力點,在落細落小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下功夫,不斷淳厚鄉風、敦化民風、培育新風。突出“思想強農”。組建新時代紅色文藝輕騎兵,成立282個“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引導廣大群眾聽黨話跟黨走。創新開展“光榮脫貧戶”宣講活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突出示范引領。大力開展“九創十評”活動,全面提升鄉村文明指數。先后創建全國文明村鎮1個,省市級文明鄉鎮10個、文明村18個;連續七年表彰“十佳先進”714名;評選表彰文明家庭400個、五星級文明戶6850戶、“清水好人”11513人,張金霞等4個先進典型榮獲全國“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巾幗標兵”稱號。突出新風培育。充分發揮“一約四會”作用,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事項不辦”;特別是通過“大篷車”進基層、大喇叭“村村響”、舉辦集體婚禮等形式,堅決治理高價彩禮,推動移風易俗。大力整治“黃賭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問題,打擊黑惡勢力,培育健康文明風尚。

扮靚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堅持從整臟治亂、改善人居環境入手,打好“四個攻堅戰”,讓農村漲顏值、添氣質、聚人氣。打好美麗鄉村建設攻堅戰。依托易地搬遷、危房改造等項目,建成各類新農村205個。深入實施“一池兩改三化四美”工程,建成新農村“雨污分流”工程22個,改造衛生廁所1.2萬戶,硬化庭院3477戶,123個貧困村巷道全部硬化,創建美麗鄉村示范村27個、縣級整潔村187個。打好全域無垃圾治理攻堅戰。推廣“三筐一桶”戶分類、“兩點三場”村收集、“一站一企”鄉中轉、“定點加工”縣處理模式,建設鄉鎮無害化垃圾焚燒站11個、村級垃圾收集點1260個,配發“三筐一桶”設施2.3萬套,成功入選全國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在省市開展的全域無垃圾治理明查暗訪中,我縣一直處在全市前列。打好長效保潔攻堅戰。建立路長制、巷長制、樓長制,靠實各級河長責任,落實農村公益性崗位,常態化開展進農村、進社區、進小巷等文明城市創建“八進”活動,解難題、抓治理、改面貌的“組合拳”作用明顯。打好鄉村旅游發展攻堅戰。深入挖掘自然生態、美麗鄉村、民俗文化等資源,結合農村“三變”改革,成立鄉村旅游公司,注冊8個合作社,建成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1個、農家樂70個,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傳承鄉村文化,留住鄉愁記憶。把“留住鄉韻、記住鄉愁”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根和魂,通過繁榮鄉村文化、傳承鄉村記憶,增強群眾對家鄉的歸屬感。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縣財政投資690萬元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建成“鄉村舞臺”222個,全縣260個行政村實現有文化活動室、有農家書屋、有自辦社團、有數字電影、有文化長廊,每年開展送戲下鄉108場。建設“歷史再現”工程。按照“展現鄉村記憶、講好鄉村故事”思路,建成梅峪古村落博物館、趙那鄉村記憶博物館等11個“歷史再現”工程,讓城鄉群眾的鄉村記憶和鄉愁鄉情可依可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緊盯傳統節日,堅持舉辦非物質文化遺傳展演活動,組織開展社火調賽、燈迷晚會、秦腔廟會等民俗文化活動,讓節日更富人文情懷、農村更具情感寄托。

(天水在線編輯:付麗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