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子彥,中共黨員,清水縣遠門鎮政府公務員,遠門鎮安業村黨支部書記。
我1981年年出生于清水縣遠門鎮單魏村。2001年高中畢業后,回家跟著父母種蘋果樹,開始了一個農民的日常生活。在村上的那些年,年輕、有朝氣的我,滿懷熱情的為鄉親們服務,積極參與村上事務。鄉親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先后推選我擔任村文書、村主任。在鄉親們看來,我官越當越大,但我自己確實越干越覺得吃力,為啥呢?原來想著,只要一心為鄉親們辦事,這公事好干的很。結果呢,隨著國家基層治理體系的逐步健全和強農惠農政策的日益規范,以前大老粗就能干的像模像樣的農村工作,對村官這一最基層的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文化程度限制,我對各項政策的理解和執行力度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為跟上工作的需要,我在天水市委黨校學校報名開始了自學的生涯。2013年獲得甘肅農業大學現代園藝大專文憑。2015年11月,通過市上組織的從優秀村干部中選拔公務員考試,選派到遠門鎮政府,成為一名鄉親們眼里吃“公家飯”的“公家人”。2016年3月,鎮黨委綜合考慮后,作為第一批試點,把我派到安業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開始了真正的村官生涯。
安業村地處清水、秦安兩縣交接地帶,地勢偏遠,自然環境惡劣,地理條件差,貧困人口較多。轄安業川、南窯、剡家灣、麻池灣4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273戶1285人,其中勞動力650人,現有黨員27人,其中女黨員7人。全村有分散供養五保戶3戶3人,低保戶34戶123人,持證殘疾人56人,其中一二類殘疾27人。全村主要收入主要來源以種植業和勞務業為主,2013年底建檔立卡戶129戶611人,貧困發生率47.5%,屬于深度貧困村。這些數據后面,都對應著貧困戶如何脫貧、五保戶怎樣保障、殘疾人優撫如何落實、黨員如何帶領群眾發展等等需要做的大量工作。我到安業來的5年時間里,我對村子里的家家戶戶、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安業村的變化,我是看在眼里、記在腦中、感動在心里。

初到安業村,拿著好不容易才翻出來的全村黨員花名冊,看著年齡大、文化程度低的黨員情況,聽著群眾辦事找不到人的牢騷,頂著“軟弱渙散黨組織”的帽子,想著來村上前鎮黨委曹俊峰書記給我的囑托,面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工作作風軟的“村兩委”班子,我深深感到了肩上的壓力和背負的重擔。面對困難,退縮不是我的本色,我找村黨支部的幾位委員了解情況、找村委會的干部分析工作中的困難、找村上的老黨員和致富能手征求對全村工作的意見建議,站在農民的身份分析村兩委應該怎么樣為群眾做好服務,以我當過村干部的經驗研究村兩委如何開展工作,逐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決定從抓黨建,提升“村兩委”班子凝聚力入手開展工作,于2016年底完成“村兩委”換屆工作,群眾投票選舉出致富能手張滿年擔任村委會主任,辦事熱情積極的女黨員魏四俏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加強了村兩委班子戰斗力、凝聚力。于2020年年初再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選舉出為人踏實、熱心公益事業的張懷玉擔任村委會主任,選聘從河南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的張志偉擔任村文書,進一步強化村兩委戰斗堡壘。在駐村幫扶工作第一書記的幫助下,建立完善了村黨支部“三會一課”、黨務公開、黨費收繳、發展黨員等制度,借助近年來開展的“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建設、黨支部規范化建設、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組織黨員學習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和四中全會精神,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中央、省市對農村工作的安排部署,組織黨員討論如何強化牢記黨員身份、怎樣體現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重要時節組織黨員宣誓重溫入黨誓詞,請村上的老黨員、退伍軍人張四德老人給大家講述他當年在部隊時的入黨歷程,看著老人拿出當年在部隊時的黨員證,聽著老人講述遇到困難時只有黨員才能搶著上的故事,村上的好幾位黨員對自己以往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眾的作法感觸頗深。慢慢地,全村的黨員遇到事,先想到的是,我是黨員,我要怎么做,才不會讓群眾背后罵著說我不像一個黨員。黨員選出的支委委員適宜了自己的角色,班子團結有力,凝聚力逐步增強。黨員也開始積極參加“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黨的活動,外出務工的流動黨員自覺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繳納黨費,匯報思想。群眾遇到困難,也開始找黨員給他出主意想辦法,找村黨支部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比如2018年7月突降大雨,在大崖下居住的張元祥老兩口子不敢在家居住,老黨員鄰居張隨歌在得知這一情況后,冒著大雨、拄著拐杖來村委會親自為我說這事,我連夜駕車把張元祥老兩口送往林峽存女兒家居住。又比如2018年南窯自然村群眾想在南窯五組荒廠修建一個小廣場,就給他們組的黨員張文學提出這一建議,在黨員大會上張文學提出這個事,村兩委隨后立即召開群眾代表大會,愛心人士張貴平在聽到這個事后,自掏腰包捐款2萬元,隨后我們又積極聯系幫扶單位清水縣衛健爭取幫扶資金2萬元,修建200平方米廣場一處,配套文化娛樂設施,極大的豐富了群眾的業余生活。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群眾遇事找黨員、黨員向我們村兩委提建議、村兩委商議、召開群眾代表大會決議重大事項,有條不絮的推進著村內各項工作。

2016年初到村上時,群眾產業基礎薄弱、經濟收入低、生活條件差,破房爛院,日子過得很艱難。我入戶走訪時,群眾對脫貧致富奔小康沒有信心,想的是依靠低保、臨時救助,對政府的這些補助看的很重。當時低保、臨時求助等的名額少,加上當時村兩委辦理這些政策時不透明等原因,群眾對低保意見很大。我對當時享受低保、臨時求助的張世杰、張文平等困難群眾逐戶上門走訪,對反映強烈,要求享受低保的張雙喜、張春生等群眾實地查看家里的生產生活情況,掌握真實情況后,召集村民代表開會征求意見建議,對低保等做了調整,公示請大家提意見。并按照政策要求,做到低保動態調整,會議評議、公開公示,全部按照程序來。這一舉措,在當時有人罵,但大多數群眾覺得是合適的,比較公平嘛。實行一段時間后,群眾對低保、臨時救助的怨氣漸漸少了。低保、臨時救助的民生保障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發揮。
解決低保問題后,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群眾出行上。當時X045線安業路口到安業村的通村公路,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大坑連著小坑。通往南窯、晏家灣等自然村的道路沒有硬化,四個自然村村內巷道都是土路,下雨后泥水滿路橫流,人出不了門。面對這種情況,我積極向遠門鎮黨委鎮政府匯報,依托精準扶貧項目2016年爭取專項資金107.65萬元完成了安業川自然村村內8970㎡巷道硬化、2017年爭取專項資金89.91萬元完成了南窯、剡家灣兩個自然村7492.6㎡巷道硬化;2018年爭取專項資金300萬元完成通南窯自然村3.8公里、通剡家灣自然村2.2公里道路硬化;2019依托“暢返不暢”工程專項資金240萬元硬化安業路口到水廠道路4.8公里。這些項目的實施,徹底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極大的改善了村內環境面貌。
全村群眾的出行問題解決了,各家各戶尤其是貧困戶的住房安全問題又成了頭等大事。麻池灣自然村共有張永福、張明科、張元吉、李建軍、白應生五戶村民,全自然村人口少,坐落偏僻,交通不便,面對這一問題,我帶領村兩委干部挨戶上門為群眾宣傳易地搬遷相關政策,協調落實新建院落場所,在鎮黨委鎮政府的協調幫助下,依托精準扶貧易地搬遷政策,把五戶群眾搬遷到梨林新村,戶均住房面積達到110平方米,配套庭院硬化和“廁所革命”項目,硬化了院子,修建了衛生廁所,每戶落實了“六大產業”后續產業扶持,現在走進這五戶人家,客廳、臥室、廚房等功能區分明顯,廁所、柴房等設在后院,吃水接到了鍋邊上,生活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將這五戶集中搬遷后,按照住房安全保障政策,對居住在大崖邊、滑坡地帶等隱患點的群眾,上門動員,安排插花安置項目解決住房安全問題,分2017、2018年兩個年度安排解決了張多才、張忠校、張國海、張隨海等10戶群眾的住房問題。依托危房改造、東西協作等項目,在2016年至2020年解決了張世杰、張小峰、張安生、張雙林等26戶群眾的危房改造問題。依托依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和八差治理,加固維修住房10戶,拆除危房95間,柴棚7處,殘垣斷壁680米,硬化院子89戶,改廁154戶,整個村莊的面貌煥然一新,算下來,政府投入資金約350萬元。村上原來的飲用水,屬于小管網工程,需要人定時放水,設備還經常壞,供水斷斷續續,均攤的水損耗高,群眾意見很大。我主動到縣水務局匯報銜接,2018落實了精準扶貧飲水安全項目,將全村的自來水接入了大網,給全村群眾每戶安裝了插卡式智能水表,水質提高,供水也有了保障。
村小學建于1956年,只有磚土房4間,年久失修成為危房后,1998年在南窯河畔新修磚木結構住房8間,有老師7名,教學條件簡陋,教師生活條件差,留不住人,好老師都想辦法調走了。面對這種情況,我向鎮上匯報、跑教育局爭取項目,想了好多辦法,最后落實了安業小學重建項目,2016年投資220萬元,新建磚混結構住房14間,添置兵乓球臺6個,健身器材6套。生活教學條件改善了,老師待得住,安心教學,教學質量得到保障。2017年投資10萬元新建幼兒園,入園兒童18名,解決了全村適齡兒童無處入園接受學前教育的后顧之憂。2018年3月張具得在遠門中學讀九年級的女兒張星,由于學習成績差,出現厭學情緒,在得知這一事情后,我帶領村兩委干部,配合遠門中學老師,上門對張星做思想動員工作,勸返她返校讀書;對在鎮中學、縣上讀高中和在外上大學的學生,通過會議、幫扶隊員入戶等宣傳教育扶貧政策,積極配合學校開具各類證明材料,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娃享受到教育扶貧政策的溫暖,落實“兩免一補”、住宿生生活補貼、高中減免學雜費、中職生補助、大學生生源地助學貸款等政策。

村衛生室原來設置在村委會一間小平房內,面積狹小,僅有16平方米,條件簡陋,不能滿足群眾就醫需要。我借助縣衛健局幫扶遠門鎮的便利,積極咨詢政策后,借助健康扶貧中村衛生室達標項目,另選地塊,在村委邊上新建了村衛生室,面積達到60平方米,劃分了診斷、檢查、治療等功能區,常見的感冒拉肚子等疾病,群眾再也不用跑到鎮衛生院或者縣上去看病,方便了好多。原來群眾有了大病,由于花費巨大,醫院不敢去,也去不起,好多時間小病拖成大病。近年來國家的健康扶貧政策越來越好,尤其是對于建檔立卡戶的基本醫療、大病保險和民政救助政策,解決了群眾看病的大問題,確實好。但剛開始時,有的群眾對政策不理解,對繳納醫療保險有疑問,托著遲遲不繳費。2016年底,就有2戶群眾拖欠醫療保險2700元,面對群眾的不理解不支持,我不能等著到群眾看病因為不繳費沒有參保不能報銷醫療費用時再去講道理,我積極與幫扶單位市農業局聯系尋求幫助,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幾年來,村上患大病的群眾,報銷多的例如張白求,在西京醫院看病,花了10多萬元,報銷加上大病報銷、民政救助,最后自己只花了1萬元。張繼軍,2017年突發腦梗,患病后在蘭州醫院住院治療,花費13萬元,最后自己花了7000多元。從這些事例中,群眾看到了健康扶貧政策的好處,這幾年的醫保參保繳費,村上一宣傳開始繳費,群眾積極主動就把錢繳來了。這幾年內,通過基本醫療、大病保險和民政救助政策,群眾得到了實惠,粗略統計,健康扶貧政策為群眾減免的費用達到200萬元。
全村群眾的生活模式,大多是老人在家帶著孫子孫女上學,作務莊稼,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掙錢來養活一家人。或者是青年夫妻帶著孩子外出務工,家里只留下老人。目前全村留守兒童約15人、留守老人約18人,孩子的教育、老人的生活起居等都成了大問題。常言說得好,故土難離,年輕人為啥要忍著和父母、妻兒分離的痛苦外出務工呢,根子就出在全村沒有堅實的產業基礎上。
全村有耕地3200畝,大多是山坡地帶,坡陡、土質差,沒灌溉條件,靠天吃飯。村內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油料等糧食作物,無產業路,通行不便,大部分農戶還靠著牲口作物,跟著單魏、夜明等蘋果種植明星村種植的100多畝蘋果園,受小氣候、管理水平等限制,經濟效益也上不了臺面。全村的勞動力,待在家里種兩畝地,只能混個溫飽,要想發家致富沒可能。面對這種情況,年輕人只能外出務工,因缺少技能,靠出賣體力、犧牲健康掙介個辛苦錢。精準扶貧開始后,看著越來越好的產業扶貧政策,我坐不住了,把全村山上溝邊的耕地跑了個遍,請教專家,分析規劃,制定了全村產業發展的路子。主動向鎮黨委鎮政府爭取,近年來縣林業局先后支援了花椒苗木7500株,核桃苗木9500株,蘋果苗木500株,每年春秋兩季,組織群眾上山挖坑栽樹、鋪樹盤膜保墑、三輪車拉著水一瓢一瓢的澆水。慢慢地,山上有了綠色,全村花椒面積達到1000畝,核桃面積達到380畝,蘋果面積達到130畝。2019年,管理較好的部分花椒已經開始掛果。由村上張子祥等幾戶有養殖經驗的群眾帶著,依靠六大產業項目,全村有18戶貧困群眾開始搞養殖,目前落實到戶的有能繁母牛30頭、能繁母豬35頭、中蜂120箱。好幾戶已經有了收益,償到了甜頭。養牛的貧困戶張世滿,2018年、2019年,每年都靠出售牛犢掙七、八千元。張萬才、張鼠娃等養殖中蜂的農戶,已經開始向外銷售蜂蜜,自己也喝上了真正原汁原味的土蜂蜜。依托2018年的精準扶貧到人到戶項目和2019的六大產業項目,村上建起了塑料蔬菜大棚17座,市農業農村局蔬菜辦捐贈辣椒種苗近,種起了一棚棚的辣椒。說起產業,縣上的畜牧局、林業局和村上的幫扶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在技術培訓方面幫了大忙,組織項目農戶到縣上管吃住培訓技術,邀請技術專家到田間地頭、牛棚豬圈、塑料大棚現場手把手講授技術要點,組建微信群遠程指導開展生產,群眾也慢慢地變成了種植養殖的行家里手。對于各家各戶種植的玉米、小麥、洋芋,幫扶單位市農業農村局種子站充分發揮單位職能和技術優勢,按照全村農業生產品種現狀,捐贈玉米、小麥新品種種子和脫毒馬鈴薯種薯,開展技術培訓,引導群眾選用優質專用新品種,逐步改善了全村傳統農業種植結構和品種布局。
解決了單家單戶的種養殖產業,又面臨著小農戶面對大市場、信息不對等、地位差距懸殊等問題。我又忙著鉆研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事。村上現有的三家合作社,都存在空殼社、僵尸社的問題,沒有起到組織群眾發展生產、引導群眾抱團取暖的作用。2018年,市種子站捐贈了近1萬元的青貯玉米種子,我組織滿輝合作社和遠門鎮強輝種養專業合作社簽了訂單生產的收購合同,爭取東西部協作合作社帶貧項目,投入8萬元購置了拖拉機、旋耕機、覆膜播種機等機械,投入機械和勞力種植了100畝青貯玉米。9月份聯系青貯飼料收割機進地現場收割,專車運送到強輝合作社交售,當年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10000元。也為合作社如何發展闖出了一條路子。2019年秋季,又為另一個黨社聯建的興業合作社爭取50畝花椒園建設項目,現花椒長勢良好,今年春季又完成50畝胡麻套種工作,2020年,依靠縣組織部投入的合作社發展資金50萬元,興業合作社搭建了黑木耳種植大棚7座,目前大棚已經搭好,就等著菌棒進棚。

說了這么多,自脫貧攻堅以來,安業村這幾年的變化是巨大的。這些變化,要感謝黨的脫貧攻堅的好政策,依靠勤勞樸實的勞動人民的辛勤付出。我只是將這些好政策原汁原味地落到了實處。等習總書記向世界莊嚴宣布中國現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地區全部摘帽后,我的工作重點將會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戰略轉移,安業村也將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