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門鎮高橋村是清水縣2020年六個掛牌督戰村之一,是全縣深度貧困村之一,耕地面積少,自然條件惡劣。就這樣一個發展局限性大,缺資金,缺技術,沒有主導產業,貧困人口多的小村子卻不甘落后,在摸索和實踐中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之路,讓村里的貧困戶變身成為了產業工人,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

高橋村村民李秀玲現在日子過得很舒心。作為第一批被吸納到有機肥加工車間工作的工人,至目前,已經有1.4萬元的工資收入裝進了她的腰包,對于能在家門口獲得這份工作,她很是滿意。
在有機肥加工扶貧車間里,李秀玲熟練地穿針引線、拉線調整,不一會兒功夫,一袋袋包裝好的成品有機肥就整齊的碼放在了車間,李秀玲告訴記者,在車間里面,她主要負責打包工序,工作也比較輕松。
“之前村里沒有扶貧車間,村民主要靠養牛、種植農作物為主,一年的收入很不穩定。家里勞動力富裕的還可以外出務工,如果家里勞動力少,就只能待在家里,照顧了老人小孩就沒法外出務工,所以日子越來越緊張,現在村里有了扶貧車間,在扶貧車間干活,每個月都有工資,而且工資都是每月定期結算。”李秀玲一邊忙著手上的活計一邊說道。

和李秀玲一樣在車間里上班的還有17戶村里的貧困戶,都是無法外出務工的,談起能夠在家門口上班掙錢,他們會心一笑。相對于過去農閑以后村民們靠著墻角曬太陽,如今的高橋村在農閑的時候,村里幾乎看不到一個閑人,車間就在家門口,他們現在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人。
“我一個月拿到工資2400元,丈夫在外務工,每個月的收入都是穩定的,脫貧不用愁了。”從只能在家帶孩子、照顧老人到變成家庭的“主力”,從在土地上揮汗的貧困戶到車間里忙碌的技術工,李秀玲一家勤勞而篤實地打拼著自己的幸福生活。

高橋村有機肥加工扶貧車間,是清水縣供銷聯社立足村情實際,因地制宜解決該村產業薄弱、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單一,拓展延伸產業鏈條,推進“種養加”一體發展的有效舉措。該項目由清水縣農發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500萬元,其中天津市河北區東西部協作扶貧幫扶資金50萬元,該項目于2019年4月建設,車間占地總面積11畝,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原料堆放面積4畝。裝備兩條先進的自動化有機肥料生產線,可年產有機肥料、花土10000噸。吸納25人穩定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人,戶均可實現年收入3萬元以上。

在高橋村香菇種植基地,同樣是一派忙碌景象,工人們正在進行著緊張的采摘工作,目前,正是香菇第一茬采摘時間,走進高橋村香菇種植大棚,只見菌棒層層疊疊,菌棒上一朵朵大小不一的香菇,正散發著陣陣清香。
“第一茬香菇已經差不多快要采摘完了,很搶手,每天都有從天水過來的客商等著拉我們村的香菇,”正在采摘香菇的工人告訴記者。

2019年,農發公司出資50萬,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高橋村建成占地9.2畝的香菇大棚10座,投入價值20萬元的菌棒5萬棒,菌棒全部進棚。目前,第一茬香菇采摘工作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中。高橋村香菇種植基地負責人李宗斌表示,由于高橋村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種植香菇,種出來的香菇品質好,很受經銷商的青睞,目前每斤香菇的收購價約8元左右,按照目前的出菇率來看,今年香菇基地預計總收入可達40萬元。

如今的高橋村,有機肥加工車間、香菇種植基地、黃牛養殖小區等產業齊頭并進,產業薄弱、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單一問題迎刃而解,“種養加”一體發展的產業鏈條初具規模,貧困戶也當上產業工人,在決勝決戰之年,高橋村走出了一條穩健有力的脫貧新路徑。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