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6日,清水縣委副書記、縣長馬越垠深入金集鎮、賈川鄉、白沙鎮、秦亭鎮調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撂荒地治理、果園提質增效、鄉村規劃、監測戶邊緣戶動態監測管理等工作。他強調,要充分挖掘資源優勢,積極構建“果品、畜牧、中藥材、蔬菜、小雜糧”五大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提高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成功摘掉貧困“帽子”之后,進一步實現增收致富和可持續發展。
在各個鄉鎮,馬越垠走進田間地頭,認真查看果園管理情況,詳細了解各鄉鎮在撂荒地治理方面的舉措,他強調,要加強果園精細化管理水平,強化科技指導力度,規范務作流程,促進果園提質增效;要切實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認真分析撂荒成因,圍繞“誰來種”“能種啥”“咋獎補”,采取“一戶一策”措施,有針對性的制定撂荒地復種計劃,要創新機制,充分發揮能人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以及專業合作社作用,統籌解決好棄耕撂荒問題;要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全面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不斷提升種糧機械化水平。

在秦亭鎮李峴村,馬越垠與鎮村干部、駐村工作隊進行座談,詳細聽取監測戶邊緣戶動態監測情況。馬越垠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大力弘揚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全面掌握戶內基本情況,健全完善動態監測和長效幫扶機制,實行分層分類幫扶,千方百計多種渠道幫助其增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要加強監測,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調研中,馬越垠強調,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一個有效途徑。全縣上下要高度重視,從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發展水平、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戰略高度,要積極探索研究破解合作社發展的瓶頸問題,切實調動群眾積極性,把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各種要素聚集起來,轉變成新的生產力,推動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實現科學化運作,產業化經營,規模化、機械化發展;通過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帶動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現效益最大化,促進群眾長遠增收致富;要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條,建立完整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
副縣長馬小平一同調研。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