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走進占地8畝多的清水縣山門鎮木耳大棚示范基地里,一個個黑色的菌棒錯落有致,一朵朵墨色花朵形態迥異,在木耳菌棒上競相生長,F在正值第一茬木耳的采收時節,各村的木耳大棚內,村民們正嫻熟地采摘烏黑光潤、質地柔軟、富有彈性的木耳,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山門鎮地處林緣區,屬高寒陰濕氣候,適宜黑木耳生長,菌棒種植黑木耳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2019年,山門鎮在關山村、大集村嘗試建設黑木耳基地,取得良好收益。為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促進群眾增收,山門鎮依托產業扶持和幫扶單位的幫扶,陸續在白河、史溝、山門村各建1處黑木耳基地,讓小木耳成為群眾穩定增收的大產業。

產業是鞏固脫貧攻堅的“牛鼻子”,更是鄉村振興的“壓艙石”。清水縣山門鎮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產業發展為目標,不斷做大做強黑木耳產業,把種植黑木耳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項目來抓、爭取資金,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建成木耳大棚示范基地,由合作社以經營權入股,負責基地木耳生產、經營、銷售等各個環節。產品銷售采取幫扶單位消費扶貧、市場營銷、東西部扶貧協作帶動相結合的方式,解決群眾銷售難題,幫助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小小的黑木耳綻放出朵朵“致富花”。
當下正值黑木耳采摘季,木耳大棚示范基地里吸納脫貧戶就近就地務工,據了解,近段時間,基地內務工人數每天達30多人。

山門鎮山門村村民劉嬋娟告訴記者,“平時在家里帶娃,沒農活的時候閑待著,今年山門村建了木耳大棚,閑暇時間就去木耳棚務工,采摘木耳的活兒挺輕巧,最少一天70元,手快的話能掙100元左右!
“山門村的木耳大棚以發展村集體經濟為依托,建成木耳大棚七座,晾曬棚一座,采購木耳菌棒3.5萬棒,運營模式主要是黨支部+合作社+脫貧戶,以黨支部為引領,以合作社進行運營。吸納的務工人員主要是脫貧戶和邊緣戶。木耳大棚年產量能達到4000斤,預計年收入在20萬元左右”。山門鎮鄉鎮鄉村振興工作站副站長劉志斌說道。

目前,山門鎮建成木耳生產基地6個,木耳產業作為山門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產業,為山門鎮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下一步,山門鎮將繼續依托黑木耳種植壯大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清水融媒記者 韋亞倩 馬堯)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