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頭河畔,軒轅故里。美麗清水,日新月異。
清水歷史悠久,以“清泉四注”而得縣名,位于甘肅省東南,天水市東北,渭河上游,東鄰陜西省寶雞市,南接天水市麥積區,西靠秦安縣,北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相連,古稱上邽。全縣總面積2012平方公里,有少數民族人口7017人,分布在永清、新城、山門、黃門、遠門、白駝、松樹、白沙、秦亭、土門等10個鄉鎮的21個行政村。一直以來,清水縣各族兒女和睦相處,砥礪奮進,共同譜寫了美麗清水日新月異的發展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近年來,清水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縣委關于民族工作的部署要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全局性工作、戰略性任務、基礎性事業、生命線工程系統謀劃,帶領全縣各族人民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全縣呈現出民族團結和睦、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推動了全縣經濟社會事業高質量發展。

強化政治引領。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切實強化組織領導和工作保障,準確把握新時代民族問題怎么看和民族工作怎么干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縣委、縣政府堅持將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學習納入各級各部門黨委(黨組)集體學習、理論學習中心組的重要內容,列入黨校各類培訓班培訓內容,組織全縣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和省委、市委、縣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確保全縣民族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行,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
加強組織保障。為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靠實工作責任,創新工作思路,完善體制機制,細化政策措施,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擔任雙組長,縣委、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職能部門和鄉鎮負責人為成員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下發了《清水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規劃綱要》和《清水縣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實施方案》,形成了縣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縣委常委會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委關于民族工作的各項部署要求,把民族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與中心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按照隴東南民族團結進步鞏固區聯創方案和天水市“13780”創建工作計劃,嚴格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部署要求,在全縣范圍內形成了上下聯動,全面推進的創建局面。

堅持圍繞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是黨的民族工作開創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清水縣委、縣政府著眼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全縣上下充分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深刻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的思想內涵,引導各族群眾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廣泛拓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鞏固和發展,切實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嵌入各族群眾的心中、融入各族群眾血液、鑄入各族群眾靈魂。
營造濃厚氛圍。著眼于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堅持教育引導先行,大力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濃厚氛圍。強化宣傳力度。舉全縣之力、聚各方之智,大力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全覆蓋、精準滴灌、文化引領、金種子、交往交流交融技能培訓、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互嵌式社區建設、各民族攜手共建農業合作社等“九大工程”,利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國家憲法日、“七一”建黨節、國慶節等重要節點開展集中宣傳,印發宣傳資料、組織“三下鄉”等活動,推進創建活動進機關、進鄉鎮、進社區(村)、進學校、進企業、進軍營、進宗教活動場所、進景區“八進”活動,實現了創建工作全覆蓋。通過扎實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民族理論政策下基層“百場萬人”大宣講、舉辦黨的民族理論知識競賽等活動,深入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積極引導各族群眾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進民族團結、共建美好家園上來,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使“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群眾心中。拓展宣傳平臺。切實發揮各類媒體平臺作用,充分利用縣委、縣政府門戶網站和美麗清水、天水在線、清水發布、今日頭條等網絡媒體宣傳平臺,最大限度地集聚網絡宣傳的正能量,“線上”“線下”全方位、多層次在全社會深入持久宣傳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形成了濃厚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氛圍。

全面加快發展。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落腳點放在加快推進全縣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增進各族人民福祉上,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奮力拼搏,不斷加快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步伐,讓全縣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讓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群眾掉隊,制定出臺了《中共清水縣委 清水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支持加快遠門鎮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聚焦少數民族群眾較集中區域,投資8200萬元實施蒲魏梁整流域差異化扶貧工程,連續3年投入900萬元支持新城遠門加快發展,傾斜項目資金積極在山門、秦亭等林緣區實施差異化扶貧,大力推動少數民族較集中的區域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扶持少數民族群眾發展脫貧致富產業,2019年全縣8個少數民族散雜居貧困村、463戶2222名少數民族貧困群眾如期脫貧,與全縣一道進入小康社會。202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積極爭取省市項目資金,從組織領導、經費保障、項目建設、優惠政策等各個方面給予少數民族聚居村和散雜居村傾斜,著力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全縣各族群眾真切感受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和帶來的深刻變化。
堅持把“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舉措,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不斷強化社會治理,把創建工作貫穿于“平安清水”和基層組織建設的全過程,認真落實“七五”普法規劃,健全完善《社會安全事件應急預案》,不斷夯實縣、鄉、村三級公共安全管理體系,以社區、村組為基礎,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網格化、精細化管理,定期開展民族關系分析研判,妥善處理網絡輿情,排查化解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隱患,有效夯實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根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妥善調處化解民族領域各類矛盾糾紛和信訪積案。扎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社會治安持續穩定。

弘揚中華文化。充分發揮“軒轅故里”優秀民族文化積淀深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優勢,不斷加大投入、著力加強文化陣地建設,為開展各族群眾文化提供了舞臺。依托軒轅文化節會,成功舉辦全國象棋公開賽、全民健步走和中央電視臺“唱響新時代”節目錄制等重大活動,提高了清水在全國的知名度。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文化宣傳陣地作用,著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和保護,清水“道教音樂”“木人摔跤”、回族“素扁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列為國家、省、市、縣保護傳承名錄。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積極組織參加“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聲樂作品展演”、全省“石榴杯”少數民族文藝演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書畫作品展等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重視少數民族人才培養,不斷壯大少數民族干部隊伍。根據全縣實際,合理安排使用少數民族干部,使一些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干部走上了領導崗位。全縣行政事業單位共有少數民族干部192人。積極組織少數民族干部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掛職和各類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班,全面提高了全縣少數民族干部隊伍能力和素質。

民族團結譜華章,美麗清水展新姿。民族團結進步永遠在路上,在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清水縣共成功創建國家級示范單位1個,省級示范區2個,省級示范單位2個,市級示范區5個,市級示范單位12個,2019年清水縣成功創建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先后有5人被評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今后,清水縣將繼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結合全省“一廊一區一帶”行動,依托全縣優勢資源,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效的舉措,堅決守好民族團結生命線,全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再上新臺階,取得新成效,為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更大成效推動清水鄉村振興步伐不斷加快。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