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清水縣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之策,聚焦打造產業大縣目標任務,堅守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大力培育五大富民產業,深入建設五大特色產業片帶,積極構建“六大特色產業板塊”,著力提升優勢特色產業園區化標準化水平,全面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穩糧保供任務,壓穩糧食安全“壓艙石”。強化糧食安全“國之大者”認識,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大力整治撂荒地1.3萬畝,實現撂荒地動態清零。全年糧食播種面積69.17萬畝,總產量18.3萬噸以上。其中夏糧播種面積26.2萬畝,秋糧播種面積42.97萬畝。合理保障種糧農民收益,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4011萬元,落實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1207萬元。啟動實施萬畝冬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糧食作物優良品種達到95%以上。積極推廣大豆—玉米帶裝復合種植技術,全力提升良種良法和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優良品種、主推技術覆蓋率達95%以上,主要糧食作物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4%以上。

聚焦產業鏈條提升,緊抓富民產業“金鑰匙”。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按照“連鄉成片、跨鄉成帶、集群成鏈”的發展思路,大力培育五大富民產業,深入建設五大特色產業片帶,積極構建“六大特色產業板塊”,全力打造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全面提升優勢特色產業園區化、標準化水平。全縣用于產業發展的涉農整合資金達21731.82萬元,占資金總額61.83%;銜接資金達20158.47萬元,占資金總額56.46%。全縣畜禽飼養量達145萬頭(只),種植蔬菜11.78萬畝、中藥材10萬畝、油料6.14萬畝,新建果園1180畝,綜合管理各類干鮮果園48萬畝。全面啟動實施萬壽菊、金銀花、蠶豆和食用菌全產業鏈建設,種植蠶豆10萬畝、金銀花6000畝,食用菌309.4萬棒。

聚焦經營主體建設,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以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紐帶,上接市場、下聯農戶,將小農戶嵌入大產業、帶入大市場、融入大鏈條。大力實施“2512”鏈主骨干企業引培提升行動,引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全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0家。緊盯合作社“五有”標準,積極實施合作社規范運營能力提升行動,累計發展合作社1165家,其中年內新增95家;現有“五有”合作社483家,占全縣合作社總數的41.46%;運行規范的合作社共593家,規范化率達到50.9%;全縣示范性合作社累計達到105家。深入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行動,全縣家庭農場累計達到1124家,其中年內新增202家。扎實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新培育高素質農民300人;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7萬人次,農業經營隊伍不斷壯大。

聚焦集體經濟發展,實現農村經濟“新突破”。積極實施村集體經濟突破提升行動,認真指導各鄉鎮制定“一承諾兩計劃”,創新開展了行政技術雙包抓的責任體制。年內累計下派專業技術人員140人,投入資金2245萬元支持25個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的原則,建立合作社聯合社23個,培養致富能人36名,建立健全共建共促共贏長效機制。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累計達到6152萬元,村均達到23.66萬元,年收入全部達到了5萬元以上,超額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

聚焦品牌提升戰略,用好品質提升“助推器”。堅持梯次推進、協調發展、量質并舉、以質塑牌,走以質取勝的農產品品牌發展道路,在做大做強現有品牌的基礎上,依托資源稟賦、優勢產業,實施“三品一標”認證登記補貼獎勵政策,強化“三品一標”證后監管,建立獲證產品退出公告制度,著力構建“企業主動、政府推動、專家指導、部門聯動、社會互動”的“初祖農耕”縣域公共品牌建設機制。新認定“三品一標”品牌認證5個,“甘味”企業商標品牌2個,全縣“三品一標”品牌達21個,“甘味”品牌達到4個。

聚焦農業保險落實,打造農業生產“金鐘罩”。堅持將農業保險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穩定發展的保障,按照“能保盡保、愿保必!钡脑瓌t,深入推進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積極落實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著力做好受災保險品種理賠。開設農業保險品種35個,參保農戶共計11957戶,其中已脫貧戶7577戶;已落實理賠95.3萬元,受益農戶1060戶。全力推進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建成防雹網600畝。積極應對農產品市場風險,建成機械冷庫3座,新增庫容3000噸。為全縣農業產業健康發展構建堅實的防護壁壘。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